4.人道主義教育的重要意義

學校不僅要進行人道主義教育,更要將其貫徹進自己的教育理念中去。在我國,對於如何對待殘疾人問題上,一直不盡人意,這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殘疾人概念不僅是一個醫學概念,也是一個社會概念,是具有科學定義的。據聯合國統計,殘疾人占世界總人口的十分之一,約五億多人。解放後,我們國家殘疾人事業逐步發展,但總體水平較低。目前,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發展,各方麵矛盾增多。

主要表現在:第一,福利工廠競爭能力低;第二,教育水平低,沒有教育設施,“文化大革命”中,學校遭到破壞,如今也發展緩慢;第三,救濟標準低,隨著物價調整,殘疾人生活水平降低殘疾人由於文化水平低,加上殘疾影響,造成家庭困難多,社會地位低。這是全國性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需求增多,生活中各種矛盾突出了。社會保障搞得不好,不僅影響殘疾人,對國家和社會發展,也有不良影響。

從社會的角度看,我們國家有優良的道德傳統,有穩固的家庭,這是好的方麵。但也有不好的方麵,比如封建主義的東西。改革,就是要改掉上上下下封建主義的東西,如終身製等。封建主義思想與社會主義思想存在尖銳矛盾,殘疾人要求實現的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

對待東西方文化應該兼容並蓄,“求同存異”,找大家的共同點。共同點總是能找到的。其中之一就是人道主義。在中國,我們講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它是我國社會的基礎思想之一。

但是,由於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又有連年戰爭,人道主義思想尚未遍及社會。不像西方,人道主義搞了幾百年,比較深入人心。

人道主義在我們的社會裏,在一些幹部、甚至少數宣傳幹部頭腦中還非常模糊。所以,普及社會主義人道主義,還要“掃盲”,要從少年兒童抓起。這樣培養出來的新人,才會有更博大的胸懷和美好的心靈。做這個工作,無論下多大功夫,都是值得的。

現在是什麼狀況呢?有不少人,包括不少少年兒童歧視殘疾人。當一個殘疾人走過來時,他們看熱鬧,甚至扔石頭,打、罵。這類現象很普遍。他們不理解殘疾人的苦衷,更不把殘疾人看成需要幫助的人。類似粗野的、不文明的行為,使眾多的殘疾人傷透了心。在一個文明的社會裏,這樣的行為是不能容忍的,而在我們這兒,人們對這種現象卻熟視無睹。為什麼、因為缺乏基本的道德教育。我認為,“博愛”比“搏鬥”強。要進行愛的教育,把“愛祖國、愛人民”這一概念再充實、豐富一下,使人們知道尊重殘疾人、老年人,這樣才會促使社會風氣好轉。

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比同情、憐憫好。當然同情也是好的,總比歧視強些。

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應當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宣傳出去,可以站得住腳,不會出偏差,而且會有好效果。從社會上暴露的一些問題可以看出,現在的學生和孩子們缺乏理想,缺乏愛心,也缺乏實際鍛煉。要切切實實幫助他們,不能搞“高分低能”。學校應有目標管理,應有明確的培養目標。

“發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尊重殘疾人、老人”,青少年應首先受到這方麵的教育。

國家教育委員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關於在少年兒童中進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教育,培養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良好道德風尚的意見,我國殘疾人可能有七千萬左右,受殘疾人影響的社會成員則更廣泛。建國之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我國殘疾人事業也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由於封建道德和舊習慣勢力的影響,以及我們進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宣傳教育不夠,殘疾人事業還沒有引起全社會應有的重視,在社會上還不時表現出對殘疾人的冷漠、偏見和歧視,使殘疾人的公民權利和人格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和尊重,從而也有損於我國社會主義的形象。因此,要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麵向全社會進行普遍的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