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語文教學中人道精神的培養(2 / 2)

就在這樣沉默的氛圍中,我穩定了情緒說:“這才是我們課文中的媽媽,偉大的媽媽。”說完了話,我默默的環視了全班,大家就那麼靜靜地看著我,有的女同學眼圈也好了。我請同學們懷著對這位母親的同情和敬佩,把這幾句話有感情的讀一讀。教室裏回蕩著動人的朗讀聲。在教學中要抓住契合點激起學生的同情心,培養他們的愛心。

我問讀了這篇課文後,你的感受是什麼?回去可以用寫,也可以用做的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第二天我檢查這一到作業,有的用寫,有一部分用做的,我問他們怎麼做這題作業,他們說幫媽媽做家務,幫媽媽捶背,給下班回來的媽媽倒水,我打電話落實,發現孩子們有用心完成這個作業。

在班會上我針對這件事情再次表揚做得好的同學。我隨時陪養學生的同情心,用自己的心去關愛身邊的人,讓學生在實踐中再次強化他們的人道精神。

深層的表現激發學生的博愛情感

語文教學中很大一部分責任在於讓學生學會熱愛,愛天下一切美好的事物,值得愛的東西。記得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我生活在兒童中間,從早到晚,和他們在一起,照顧他們的生活,教育他們,鼓勵他們,給他們以溫暖和愛,教他們學習和勞動,增長他們的智慧和活力,教他們懂得做人的尊嚴,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誠實、善良、公正;同情別人的痛苦與不幸,幫助受難者。”教師應該是愛每一個學生,以自己的言傳身教,讓學生懂得關愛需要關愛的一切(人、動植物、山山水水)。

在一次課間休息時,我班的一位患小兒麻痹症的同學,被另一位同學撞倒了,跌在地上一時爬不起來,另外一些較調皮的孩子不但沒有扶起,還在圍觀著看笑話。我剛走進教室,此情此景,令我非常憤怒,強忍住怒火,撥開那些孩子,把這位不幸的同學扶了起來,她抬起頭看我,眼眶裏噙著屈辱的淚水。

我幫她拍了拍身上的灰塵,轉過身嚴厲地盯著那些不懂事的孩子,教室裏鴉雀無聲,我轉過頭刷刷地在黑板上寫下三行字:“可憐啊!我那行動不便的學生慧姍啊;可悲啊!我那心靈不健全的圍觀哄笑的學生;失敗啊!我這個老師。”

同學們都回到座位上,看著黑板上我寫的字,我氣得臉上通紅,在我威嚴痛心的目光下,剛才那些同學都低下了頭,這時上課鈴聲響了,我就在黑板上寫道:“對剛才的那一幕,請寫一篇作文。題目自擬。”寫完後,我一聲不吭地站在講台桌旁,教室裏靜悄悄的,剛才那些同學臉紅了,低著頭拿筆作文,其中有一個同學到這位女同學那裏向她道歉,其他同學也陸續向她道歉。教室的氣氛慢慢的緩和下來。

緊接著下一節課是自由活動課,我就讓學生做個遊戲“請讓我來幫助你”我讓那些最調皮的學生,有的眼睛蒙住扮瞎子,有的特意把他一腳綁住,有的把他的手捆住……當一節課殘疾的學生,再請其他的同學去幫助他們,通過這節課,這些學生切身體會到,殘疾人的痛苦,隻有苦過他人苦,才不會肆意嘲笑別人,才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考慮。

作為一個老師,我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要尊重別人,希望他們時刻懂得體貼他人,善解人意,有慈悲胸懷。

其次,激發學生博愛的的情感,除了要他們從小學會熱愛人,也要他們愛知識,愛大自然,哪怕一草一木,告訴他們一山一水總關情。做為教師平時更要注意培養他們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要求學生為自己的過錯負責任。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抓住結合點,打動學生的心,激發學生的情,散發學生的愛,時時刻刻培養學生的人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