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化學教學中的人道主義教育(1 / 3)

4.化學教學中的人道主義教育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日益發展,教育體製改革的逐步深化,素質教育也對初中化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課程改革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宗旨,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

很久以來,我們的科學教育忽視了人文教育。隨著新課程理念的逐步深入,新課程改革也越來越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

科學是把雙刃劍。一方麵,科學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人類利用所掌握的化學知識造福了人類,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例如,對石油、煤的綜合利用。另一方麵,有些科學成果不僅未為人類造福,反而給人類社會造成災難。例如:戰爭中使用的化學武器,就對人類文明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人所共知,在日本侵華戰爭中日本731部隊違背國際法偷偷研製使用了大量的化學毒氣致使許多無辜的中國人慘死。科學被好人所掌握那是人類的幸福,被壞人所利用,那就是人類的災難!所以我們的化學教學應以人道主義為精神武器,抵禦各方誘惑,固守科學精神。

中央電視台曾報道過大毒梟劉招華,用普通的原料提取高濃度的冰毒,令人發指。這足以告訴世人:人性一旦與科學發生背離,是多麼可怕!所以呼喚學生健康的情感,重視對學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已勢在必行。我認為,新時期的化學教育工作者應在以下幾個方麵重點突破。

化學教育與人道主義教育的關係

中學階段是塑造人格的關鍵時期,我們要教育學生擁有濃鬱的關愛生命、悲憫蒼生的人道主義情感。

社會的物質文明在飛速發展,人們的價值取向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發生在國內的“三鹿奶粉”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在國內外影響極大。其根本原因就是商家利用三聚氰胺的假蛋白原理,降低成本,欺詐消費者。導致了許多嬰兒中毒並患上腎結石。這一喪盡人性的行為,又一次為我們化學教育工作者敲響了警鍾。

現在的學生擔負著中國的未來,要培養學生的人道主義精神!要讓學生牢記化學的宗旨:促進社會的進步,為人類的福利與世界的和平做出貢獻!

把握好人道主義教育的手段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全麵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中國學校過多強調學生書本知識,注重學生書麵應試能力,而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則明顯不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錯把學習手段當成學習目的,而忽略了情感價值的培養。

教學中灌輸人道主義情感,要以仁愛之心關注生活,關注生命。認識化學物質的性能、了解對人類的益處和危害,用所學的化學知識和技能提高生活質量。例如,人們已經認識到環境汙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溫室效應、酸雨、光化學煙霧、臭氧空洞、赤潮現象等等。所以教師要在對學生進行化學知識教育的同時,將環保知識滲透到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環境保護人人有責。例如,在教學中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鉛的使用量嚴重超標。在選擇兒童玩具、書本畫報等商品時,色彩不要過於豔麗為好;積極參加植樹造林活動,還地球一個山清水秀,減少溫室效應;不使用含磷洗衣粉,以防水體富營養化;積極參加“為地球熄燈一小時活動”等等。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處處有化學,要以仁愛精神,運用化學知識和技能,使之造福人類。

建立學生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感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幾千年來,愛國主義精神一直是推動曆史前進的巨大力量。在今天,更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引導他們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的命運聯係起來,把愛國主義情感變成刻苦學習的實際行動。

化學教材中充滿了愛國主義教學的內容,從四大發明到結晶牛胰島素的合成,從資源豐富到人才輩出。教育者應充分利用教材,並及時補充新成就,運用具體數據和生動事例來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愛國情感。例如,指導學生觀看“神七”上天的有關錄像,學習“南海一號”發現和打撈的材料。真正激起他們強烈的持久的愛國情感。從而堅定他們學好化學的信心,增強他們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責任感。

蔡元培先生說“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發展自己能力,完成他的人格,在人類文化史上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機器。”知識經濟社會要求的人才是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相結合的複合型人才。我們化學教育要充分利用化學人文教育的課程資源,完成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的融合,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一代新人。

人道主義教育格言

(1)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蘇霍姆林斯基)

(2)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蘇霍姆林斯基)

(3)精神空虛,思想枯竭,誌趣低下,愚昧無知等,絕不會煥發和孕育出真正的愛。(蘇霍姆林斯基)

(4)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裏抬起頭來走路。(蘇霍姆林斯基)

(5)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判。(盧梭)

(6)愛,首先意味著奉獻,意味著把自己心靈的力量獻給所愛的人,為所愛的人創造幸福。(蘇霍姆林斯基)

(7)教師的愛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靈也能蘇醒;教師的愛是融融春風,即使冰凍了的感情也會消融。(巴特爾)

(8)教育植根於愛。(魯迅)

(9)隻有愛才是最好的教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愛因斯坦)

(10)錯誤在所難免,寬恕就是神聖。(波普)

《家》—人道主義精神體現

發表在三十年代的巴金的長篇小說《家》被我們當作寶貴文學遺產繼承下來,至今我們讀起來還覺得津津有味,為我們所喜愛,所珍視,這是為什麼呢?其中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麵的,但我認為最基本的一點,卻是因為在《家》中體現了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

人道主義作為一種思潮來說,雖是十六、十七世紀在歐洲為了反對中世紀的專製主義而興起的,但人道主義精神,人道主義理想卻是從古以來一直活在人們的心裏,一直流行、傳播在人們的口頭筆下的。雖然隨著時代、社會等等條件的不同,人道主義的內容也時時有所變動,有所損益,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中找到一點共同的東西來的,那就是意味著來維護自己的獨立自主的權利,對別人來說,又意味著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承認,互相尊重。

所以,所謂的人道主義精神就是要爭取自由、爭取民主、反對一切人壓迫人、人剝削人的不合理現象,就是要反對不把勞動人民當做人的專製與奴役製度。幾千年來,人民一直是在為著這種理想,為著爭取實現真正的人道主義(馬克思說過,真正的人道主義也是共產主義)——而鬥爭的。巴金在他的《文學生活五十年(代序)》中曾明確表明:“我寫小說從來沒有思考過創作方法、表現手法等問題。我想來想去,想的隻是一個問題:怎樣讓人生活得更美好,怎樣做一個更好的人,怎樣對讀者有幫助,對社會、對人民有貢獻。”“自從我執筆以來,就沒有停止過對我的敵人的攻擊。我的敵人是什麼?一切舊的傳統觀念,一切阻止社會進化和人性發展的不合理的製度,一切摧殘愛的勢力,它們都是我的最大的敵人。”這充分說明,巴金的全部文學創作都是以人道主義精神為指導的。他的創作就是對美好社會的追求,是奮鬥!他的理想就是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自由的、民主的、充滿愛的社會。

《家》中,作者以青年們共同關心的婚姻問題為主線,通過一係列人物形象的塑造,充分表現了作者這種人道主義的社會理想。

首先,作者塑造了一係列悲劇式的人物形象,通過對這一係列悲劇式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向摧殘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家長製和封建禮教,及所有的黑暗勢力提出了憤怒的控訴!

錢梅芬,一個美麗、善良的少女她沒有更多的要求,隻期待著與自己的意中人結成美好的姻緣,而家長的一時任性,就使她的美好願望成了一場夢!她隻有尊從家長的意願另嫁他人,但她與覺新青梅竹馬,舊情難忘,因此終日愁苦,以致重病纏身,精神的、肉體的折磨伴隨著她度過了短暫的一生!是封建的家長製和封建的禮教奪去了她的青春,葬送了她的生命!

李端玨,這個良家女子,憑著自己的善良、賢慧,深深地愛著自己的丈夫覺新。但當她知道覺新和梅的關係時,她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她愛自己的丈夫,她更同情梅的遭遇。她是典型的封建家長製婚姻的犧牲品。她那麼愛覺新,可連在臨終前看上覺新一眼的權利都沒有,可見封建禮教之吃人!

瑞玨的慘死,婉兒的出嫁,淑貞的一雙小腳,一聲聲悲慘的歎息,還有那個出身低賤的年輕知識分子劍雲,連對自己所愛的人表白一下的勇氣也沒有,等等。都是對封建家長製、封建禮教及封建的等級製度的控訴!

以上這一係列人物形象可以說是“萎頓的生命”,他們都是舊家庭出身,在封建的黑暗王國中過著沒有青春、活力、自由、幸福、愛情的生活。又由於他們自身的柔弱、懦怯、缺乏鬥爭的勇氣,使他們自己不能支配自己的生活,以致成為舊製度廟堂倒坍時的不必要的犧牲品。

覺新是這一係列犧牲品的帶頭羊。在這一係列“萎頓的生命”中,覺新受苦最多,犧牲最大,精神折磨最為慘重。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前進一步都交織著痛苦與悲傷,滲透著血和淚。他始終被置於封建禮教的重軛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