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四:“真情連接你我他”——培養學生與他人分享、合作的品質。
分享合作行為是學生親近社會行為的一種表現。學生是否具有分享行為,反映出他是否有關心他人的情感,是否具有同情心和樂於助人的愛心。作為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分享行為的培養,提高學生“情感智商”的素質。
可以以小隊為單位,集體策劃一些為軍烈屬、困難家庭、敬老院、福利院、殘疾人等弱勢群體進行新春大拜年的活動——即“真情連接你我他”小隊愛心大拜年活動。
孩子們在“真情連接你我他”小隊愛心大拜年的活動中,合作完成拜年任務,真正感受到人多力量大,人多智慧多,通過種種形式的拜年行動讓學生明白與他人分享的意義,讓學生感受與他人分享的快樂。
“愛”是人類社會一個不可缺少而又舉足輕重的因素。對於學生,我們不但要為他們創設一個被愛的環境,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學會如何去愛別人。隻有在“愛”與“被愛”的雙重環境下,我們的下一代才可能健康地成長起來。因此,教師在給予學生愛的同時,也要不失時機地對他們進行“愛心教育”,努力讓學生的個性品質得到全麵的發展,從而使我們的下一代擁有一個更加光明、輝煌的未來!
麵對一群有情感有活力的學生,隻有灑下愛,才可獲取愛的回報。知識是冷冰冰的,隻有經過老師心靈的加溫,才能使學生快樂地接受。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傷人六月寒,不能急於求成,揠苗助長,把愛簡單地理解為“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不成才”,總是認為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就是愛。我們必須營造彼此溝通心心相印的氛圍,多看到學生的閃光處,多與學生交流,從做人求知等方麵予以關照,就如馬卡邊柯所說:“如果有人問我你怎樣能夠以簡單的公式概括你的教育經驗的本領時,我就回答說: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我們可以把愛心教育延伸到課外,植根於生活中。
大海靠一滴滴水彙集而成,愛的殿堂靠一沙一石來構建。自小給予孩子同情心和伶憫心的情感,是在他們身上培植善良之心。仁愛之情是首先要做的事情。兒童最初的同情心和憐憫心是成人同情心和憐憫之心的反映,所以,我們同情別人的困難、痛苦的言行會深深打動兒童的心靈,感染和喚起孩子對別人的關心。在班隊會上,讓學生聯係到生活實際,想想在公共汽車上,是否會主動讓座?鄰居阿婆年老生病,能否主動去探望問候,幫阿婆做事。新聞報道有人缺錢做手術,生命垂危,我們是否能捐零花錢,獻上一份愛心?……讓學生說說如何獻愛心,學會同情、關心別人。
其實經常讓孩子看到大人是怎麼同情、關心、幫助別人的,對於培養孩子善良品質是最好不過的了。同情和伶憫實質是把自己的疼痛和難受擴大到別人身上的結果。因而經常讓兒童把自已痛苦狀態時的感受與別人在同樣情境下的體驗加以對比,體會別人的心情,可以使兒童學會理解別人,學會移情。
要引導孩子成為富有愛心的人,我們首先要保證自己有一顆仁慈的心。生活是最好的課堂,學生通過模仿和體驗,潛移默化的影響,慢慢地也會獲得愛心。親愛的朋友們,大家應該不會忘記2008年5月12日,在我們中國的四川省,一場強烈的地震發生了……瞬間,地麵裂了,房屋塌了,暴雨下了,山石滾落了……轉眼間,很多人就被壓在了倒塌的房子裏,再也不能站起來……在這困難時刻,是我們帶著孩子們一起伸出援手,用愛心、用熱忱、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災區的孩子奉獻一份愛心,一起為災區人民度過難關,貢獻綿薄之力!是我們一起和孩子用小小的手捧出一顆顆充滿愛的心!少喝一杯奶、少吃一塊糖,少買一袋零食,哪怕隻捐一元錢,隻要我們獻出一份愛心,就能幫助和鼓勵災區的人民有飯吃、有衣穿,讓學生早日回到學校。眾人拾柴火焰高,能力不分大小,捐款不分多少,善舉不分先後,貴在有份愛心!一份愛心一份希望,一份愛心一份力量!我們已經通過不同的方式捐過款,我們已經讓我們幸福生活著的孩子們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幫助他人、關懷他人,親身感受和體驗什麼叫捐款、什麼叫哀悼,將“愛”的種子培育。這就是我們把課堂延伸到現實生活中。
一點一滴的培養,一言一行的引導,仁慈博大的愛心、人道主義的道德,就會在孩子心頭紮下根,就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不斷擴展和升騰。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一定能使下一代具有愛心的良心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