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家庭教育中實施社會公德教育(1 / 2)

4.家庭教育中實施社會公德教育

記得一位名人說過:“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掌握在當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父母的手中。”這句話深刻地挑明了家庭教育的作用,每個人都是父母所生、所養、所育,家庭是每個人出生後接受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師,教育的成敗關乎國家命運的興衰。所以作為一名孩子的家長,重在教子做人,提高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培養子女遵守社會公德習慣、增強子女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家庭教育對兒童社會公德教育培養的方法與途徑

(1)家長樹立正確家庭教育觀念獨生子女的唯一性,使家長對孩子的成敗帶有“下賭注”的感覺,對孩子的培養表現出“四過”;過高的期、過分的關心、過多的嗬護、過分的保護,致使這一代的孩子中有不少人出現“三無”:無情、無能、無責任感,更缺乏社會公德意識。因此,家長必須改變對孩子的教育觀念,明確“為誰而家教,家教為了誰”,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社會公德教育。

我國人口眾多與經濟發展不成比例性決定了現在上學的孩子們不可能人人都去讀“名牌”、“重點”大學,即使經濟發達了也是如此。但是,不科學的現代家庭教育觀念造成了多數家庭為了使孩子將來考上“名牌”、有“出息”,也就是所謂的“為了孩子著想”,成了讓孩子取得好成績的出發點。於是出現了有錢的、有關係的、有資源的人想方設法進名校、非名校不讀的現象,造成了教育機會的嚴重不公,給社會和國家帶來極壞的影響,也在兒童的幼小心裏形成了“高人一等”的感覺和“走後門”、“靠關係”的做法。

怎樣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一個孩子的成長曆程不在於家長去逼、去打罵或者去鋪路架橋,而在於父母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去影響孩子,切實解決不切實際的問題,名次先後實為必然,名次先者不能證明他將來為國家社會貢獻一定就大。季羨林教授說:“根據我後來的經驗,小學考試的名次對一個學生一生的生命曆程沒有多少影響,家庭出身和機遇影響很大。”無疑道出了家庭道德教育對於一個孩子影響的程度以及得出如果單純追求學習成績是不正確教育方法的結論。人的貢獻不能僅看在某一個階段、某一個時期的而要觀其終生。

家教為了誰?對於這個問題,“柏拉圖早就指出,社會需要分工,而教育的目的就在於使不同的人能夠作最適合他們的工作。教育既不能名韁利索,也不能放任自流,真正的教育是認識人們的興趣和潛力所在,引導他們最大可能的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從起點說,家教為了使孩子未來的生活更幸福,而從終點看這種幸福取決於他人與整個社會獲得福祉的程度,隻有後者才是我們家教的落腳點與歸宿。

(2)家庭教育需要言傳身教家庭教育成敗的關鍵,首先取決於父母。父母的個人品德修養和知識水平,決定了家庭教育的水準和成效。家庭教育需要言傳,猶重身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言行舉動,將變成子女為人處世的樣板。所以,他們能不能以身作則,言行如一,正直重義,看問題冷靜客觀,待人接物進退有據,對孩子都是最直接的陶冶與感化。作為孩子的家長,應該自己首先具備社會公德和誠信的意識和行為,擯棄事不關己的觀念,時時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以身示教。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用自己良好的行為去教育、影響孩子,讓孩子從家長身上學到良好的品德行為及習慣。這樣才會在言傳身教的氛圍中充分感染自己的孩子。因為家庭是開展社會公德和誠信教育的基礎,是孩子的生動課堂,而且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一位最親密、最值得信賴的老師。

(3)家庭育觀要正確當前家庭教育在我國受重視程度空前,不但“從娃娃抓起”,甚至還未出生就已經開始了“胎教”。然而問題在於,為應付日趨激烈的競爭壓力,現在很多家庭中的家長由於種種因素的限製,對孩子的學習成績異常重視、格外偏愛與執著,以致於把學習成績的提高視為孩子要完成的“第一使命”,而把道德教育卻放在了次要位置。殊不知,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教會孩子如何學“做人”,比單純學習知識更重要。德和才,好比帥和將的關係,無“帥”監管,“將”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的。所以古人說:“無德之才,賊也!”這要求我們家長要端正家庭教育中的指導思想,樹立健全的育人觀和人才觀,始終把著眼點放在孩子的全麵發展上,避免步入重智輕德、勞,成績唯一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