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班主任實施社會公德教育
社會公德是現代文明的標誌,是現代化國家公民必備的道德素質之一。今天的小學生就是明天共和國的公民,小學生的道德素質如何,將影響未來我國公民的道德素質水平。
培養社會公德的方法指導
因此,在對小學生進行全麵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十分重視社會公德的教育,努力培養小學生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的社會公德。那麼,班主任應如何培養小學生的社會公德呢?
(1)學習明理,掌握規範要遵守社會公德,首先要懂得社會公德。小學生年齡小、知識少,缺乏道德常識。班主任要利用各種場合,采取各種形式,例如,隊會、版報、張貼《條例》、印發《規範》等,使學生懂得,在社會生活中,要遵守那些規則,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要強化《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學習,做到人人能背誦,個個懂意思,條條能遵守。還要擬訂一些行為規範的具體要求,組織學習,同時,要教育學生,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能那樣做,使社會公德逐漸內化為自覺意識。
(2)榜樣引路,表揚強化好模仿,喜表揚是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之一。班主任要為學生樹立遵守社會公德的榜樣,大力宣傳並組織小學生學習。尤其要從本地、本校、本班中樹立榜樣,這樣學生會感到可親、可信、可仿效。同時,要對學生中的好典型好行為及時表揚肯定,廣泛進行宣傳,如:評小紅花、評文明少年、評“十星”學生等,以強化學生的正確行為,形成強有力的正確導向,抑製學生的不道德行為。
(3)角色轉換,明辨是非有的同學不遵守社會公德,往往是無意識或不自覺的,因為他們還沒有看到這種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和對他人利益的侵犯,所以,如果別人批評他,還認為是小題大做。如何教育這些學生?班主任可以采取角色轉換體會法。
例如,有個同學看電影時總喜歡講話,進場散場時,常踩在座位上行走,班幹部批評他,他還不以為然。班主任老師找到他,啟發他想一想如果你正在津津有味地看一部很感興趣的電視劇,爸爸媽媽卻在一旁不停地高聲說話,你心裏會怎樣?下課時,如果同學用腳踩在你坐的凳子上走過去,你心裏又會怎樣?從而體會到違反社會公德對他人造成的傷害,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
(4)增強信念,抵製影響社會上存在的一些違反社會公德現象,對學校的社會公德教育會產生很大的負作用,是班主任對學生進行社會公德教育的難點之一。有的同學常常會反駁老師:“大人還這樣做呢?”或者說:“別人做了還不是一點沒事。”有的家長不僅自己不遵守社會公德,反而教唆子女去違反社會公德。比如:教子女上車搶座,在街上亂丟紙屑,拾到別人東西據為己有等。
對這種現象,班主任要克服無所作為的悲觀思想,主動加強對學生的正確教育,抵製社會上的消極影響。要采取措施,努力增強學生遵守社會公德的信念和行為意誌力。要利用各種形式,不斷對學生灌輸社會公德的重要性,幫助學生樹立起遵守社會公德光榮,違反社會公德可恥的是非觀。要讓學生懂得,遵守社會公德是文明人的表現,是道德素質高的標誌,從而使社會公德逐漸內化為學生的一種心理需要,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光榮感、高尚感,成為一種自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