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由近及遠,從小做起認識與行為脫節,這也是一些少年兒童道德發展的特點之一。有的同學心裏也知道應該怎樣做才是正確的,但實際行動卻往往背道而馳;有的人平時常抱怨別人不講社會公德,但自己也常常會不知不覺地做出有損社會公德的事來。
要克服這一現象,班主任要教育學生把遵守社會公備看成是自己應盡的義務和責任,教育學生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從本校本班做起。要求學生首先做到遵守學校的規章製度,愛護學校的一草一木,對老師同學文明禮貌,在校內做一個文明學生。
(6)教師示範,家長配合在學生的心目中,班主任教師是正確的化身,行為的楷模,班主任的行為舉止對學生有很強的導向性和影響力。因此,班主任要在社會公德上做表率。要求學生做到的,班主任首先要做到;叫學生不要做的,班主任堅決不能做,無論在什麼場合,都要於律己,“勿以惡小而為之”。
同時,班主任還要積極做好家長工作,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家訪等形式,使家長也認識到社會公德的重要性,協調家長的行為,為子女做好榜樣,形成教育的合力。
(7)形式多樣,活動鍛煉社會公德教育要結合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開展各種活動,寓教於樂,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認識,明辨是非,培養道德素質。
活動的形式很多,如演講會:宣傳社會公德的重要性,激發同學們遵守社會公德的自覺性;辯論會:針對同學們認識的一些模糊看法進行辯論,在辯論中明辨是非;故事會:講述遵守社會公德的故事,樹立學習的好榜樣;報告會:請見義勇為的英雄、精神文明先進分子、司法幹部來做報告;小品表演:自編自演小品,諷刺日常生活中的不道德不文明現象,告誡大家遵守社會公德;板報:宣傳本班本校的好人好事;征文比賽:用文章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打算;學雷鋒活動:助人為樂,服務社會,用實際行動來遵守社會公德,等等。
(8)持之以恒,養成習慣社會公德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長期任務,必須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才能使學生養成習慣,具備良好的社會公德素質。
首先,班主任要有一個整體計劃,達到什麼目的,通過什麼形式,開展哪些活動,采取什麼措施,都要訂好計劃,做到胸中有數。
其次,要有常規檢查製度,經常督促檢查,及時公布檢查結果,及時進行總結,及時糾正不良行為。
第三,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製。要把遵守社會公德與學生評優,推薦選舉班幹部等結合起來,凡是不能很好地遵守社會公德的學生不能評為三好學生和當選班隊幹部。
實踐證明,隻要班主任思想重視,認識正確,措施得力,工作持久,我們就一定能從小培養出具有較高道德素質,遵守社會公德的文明學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