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社會曆史進程中加強理想信念教育(1 / 3)

4.在社會曆史進程中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國家和民族生存、發展和振興的精神支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和人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體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部份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發生了偏差,出現了一些模糊觀念、消極思想。如何對他們進行理想想念教育,這是新形式下思想政治工作中十分重要的課題。高校思想政治課教育,要適應這些新變化,采用多種教育方式,加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現就對如何引導學生從認識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曆史發展進程入手來進行理想信念教育談一點體會。

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及其意義

(1)內容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涉及很多方麵。《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將這一教育劃分為兩個層次: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信念,二是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信念。有學者指出,當前最突出的就是要加強“四信”教育,即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共產主義信念教育、社會主義信心教育和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教育。

(2)意義大學生處在人生的一個特殊時期,同時又承擔著重要的曆史使命,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學生是加強理想想念教育的重點群體。對大學生加強理想想念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然要求,是目前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的迫切需要,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內在需求。加強大學生的理想想念教育,不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而且對大學生個人具有不容忽視的個人價值:它能夠促進大學生全麵發展和個人的社會化,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提高心理抗挫折能力,加強社會責任感。

當前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狀況

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的主流與趨勢是好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由於社會環境的變化和青年自身的特點,造成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問題。他們有的對思想理論學習不感興趣,對國家政治、經濟形式不了解;有的對國情缺乏認識,對國家曆史和現實采取全盤否定的態度,不能對黨和政府的各項決策作出客觀、公正的判斷,甚至走向消極和激進;有的學迷失了政治信仰,動搖了理想信念。社會轉型期,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麵臨的這些問題,無疑給思想政治課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

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認識是理想信念形成的基礎。實踐證明,理想信念教育不是空洞的說教、也不是板起麵孔訓人,要有理有據,以理服人。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發展的曆史進程,能夠幫助學生客觀地分析社會發展規律,樹立正確的曆史唯物觀,全麵認識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製度的本質區別,一分為二地看待當前國際國內出現的一些問題,解開心中的一些疑問。以此作為前提,進一步進行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

(1)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發展曆程

①社會主義發展曆程的回顧和總結19世紀中葉,社會主義理論實現了從空想到科學的跨越,出現了科學社會主義。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宣告社會主義製度正式成立,實現了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飛躍。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社會主義革命從一國勝利發展到多國勝利,社會主義建設從一國實踐發展到多國實踐。隨著社會主義陣營的不斷壯大,社會主義事業穩步推進。但20世紀末,蘇聯解體、東歐巨變,這一係列重大事件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寫下了的沉重一筆。

此時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卻憑借正確的韜略與勇氣站住了陣腳,成為低穀中的社會主義運動的亮點。社會主義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在成功和挫折的交織中,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在理想與信念的指引下從空想到科學、從模糊到清晰地不斷發展和深化的社會主義認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