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在經典詩詞中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
《沁園春·長沙》是高中語文中的經典篇目,具有穿越時空術魅力和生命力,尤其是詞所蘊涵的思想性,對如何循循善誘地引導當代青少年進行德育教育,如何培養有理想信念,有真才實學,有奉獻精神,有創新思維的社會主義新人,更有著獨特的教育意義。
而新課程改革突出特征即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因此,學習毛澤東的這首詞,不僅要通過“讀、背、賞、移”這四個主要環節,引導學生賞析這首詞的藝術性,更要讓學生在經典詩詞學習中得到理想信念教育。
為什麼不管中學教材如何改革,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都要學習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長沙》?因為這首經典詞作既符合中國國情特點,又符合詩詞寫作藝術規律特點,兼有思想性藝術性,具有穿越時空術魅力和生命力。尤其是詞所蘊涵的思想性,對如何循循善誘地引導當代青少年進行德育教育,如何培養有理想信念,有真才實學,有奉獻精神,有創新思維的社會主義新人,更有著獨特的教育意義。
理想信念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理想信念是不可戰勝的,正如偉大長征的勝利就是理想信念的勝利。以正確的思想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更要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因此,在指導學生賞析這首經典詞作時,要抓住作品中傳達的思想性,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
新課程改革突出特征即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抓住“讀、背、賞、移”這四個主要環節,引導學生賞析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並同時將理想信念教育貫穿其中。
(1)讀在閱讀中把握詞慷慨激昂的情感基調,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賞析本詞,首先要多讀。因為讀不僅能培養語感,還有助於把握詞的情感基調。當然,讀也不是盲無目的地讀,而要帶著感覺去讀。如何使讀者與詞人心意相通,站在詞人角度讀出詞人情感?首先必須了解這首詞的內容結構、寫作背景及寫作目的,從詞人的創作背景、心態中去感知詞的情感基調。
本詞《沁園春·長沙》的題目也包括詞牌與詞題兩部分。詞牌名“沁園春”決定詞的字數與結構。這是一首長調,也是一首雙調,由上下兩闕組成。而詞題“長沙”揭示詞的內容與主題,本詞是詞人中重遊長沙橘子洲,在滿目秋色裏回憶當年在長沙求學、鬧革命的經曆並借此來抒發內心的感慨與抱負。
詞寫與1925年,當時是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時期,反帝愛國的“五四”運動及“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湖南廣東等地的農民運動也日益高漲。毛澤東作為湖南農民運動的主要領導人,雖遭到反動軍閥的通緝、迫害被迫暫時離開長沙,但他的理想信念不動搖,革命意誌不衰退,尤其在如何爭取統一戰線的領導權、主動權問題上,他據理力爭,旗幟鮮明,毫不含糊。在曲折的革命道路上,他故地重遊,不禁觸景生情,撫今追昔,為堅定革命信念、增強革命信心而寫下這首慷慨激昂、豪氣幹雲的壯麗詩篇。
詞的閱讀包括默讀與朗讀。默讀可快速理清行文思路;朗讀可細致品味詞的情感韻味。
當然,朗讀要更快更好地出效果,須掌握一定的朗誦技巧,讀出鮮明的節奏,讀準韻腳和聲調,根據內容確定請輕重緩急,在清理行文思路的同時,感知作者的情感脈胳。
此外,朗誦過程也要多樣化,要在反複比較中才能彰顯效果。通過學生自由朗讀,常識劃分節奏,圈出押韻字、重讀字,把握語速快慢與情感基調;通過齊讀讓學生初步感知;播放錄音帶作示範朗誦,讓學生在對比中自查區別,縮小差距,逐步融入詞人的情感世界,從而把握整首詞慷慨激昂的情感基調;通過學生個別朗誦正音並檢驗朗誦效果。
(2)賞在賞析中感悟詞人積極向上的豪情壯誌,情由景而發,景因情而選,情因人而定。這首經典詞作的藝術魅力和生命力,在於詞的上下闕景中寓情、情中顯誌的完美結合之中。在詞的賞析過程中,引導學生將詞蘊涵的理想信念挖掘出來,加認領悟,是重中之中。
詞的賞析一般先找出典型意象,然後抓住關鍵詞分析體會。雙調間上、下兩闕的行文思路,一般是上闕寫景。下闕抒情,本詞也有相似之處。
上闕寫景,看近景,有山之紅、林之染、江之碧,有靜態事物的色彩美;看動景,有舸之爭,鷹之擊、魚之翔,有動態事物的強健美。“萬類霸天競自由”,這是一幅絢麗多彩、生機盎然的湘江秋景圖。麵對如此多嬌而當時又如此多難的祖國河山,早年立誌要有所作為的詞人怎能無動於衷?“悵寥闊,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很顯然,這裏的“悵”,並非消極無能地惆悵與困惑,而是久經思索的發奮與呐喊;這裏的“問”也並非茫然地求答,而是認識曆史發展規律的必然選擇:是革命者就要勇當引導人民前進的先鋒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