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闕展示的是一幅湘江秋景圖,那麼下闕回憶的則是一幅長沙求學圖。詞人是借回憶往事達到抒情的目的。長沙曾經是毛澤東早年求學、進步、鬧革命的地方。在這裏,毛澤東首先重視學校小課堂課本知識的學習,以科學理論充實自己,在此基礎上“攜來百侶曾遊”,同學結伴而行,接觸優美大自然,麵向社會大課堂,誌存高遠有抱負;在這裏,毛澤東組織新民學會,創辦《湘江評論》,學習和傳播革命真理,“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在這裏,毛澤東“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重視體育鍛煉和革命意誌力的磨煉,逐步練出“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身體素質和膽識魄力;在這裏,毛澤東從德、智、體多方麵打下了投身革命、改造社會的良好基礎;在這裏,毛澤東穩健紮實地走出自己人生道路上和人才成長道路上至關重要的一步,實現了誌存高遠的大目標同腳踏實地的打基礎的完美結合。
賞析整首詞景中寓情,情中顯誌的寫作特點,感悟詞人積極向上的豪情壯誌,我引導學生以一幅對聯來概括整首詞的主題思想:
上聯:憂國憂民憂天下
下聯:求學求知求真理
橫批:壯誌淩雲
一個人有理想信念,才會有精神支柱,才會有所作為。當時,毛澤東處於無職、無權、無錢的“三無”狀態,但他有理想、有信仰、有毅力、有骨氣,所以“身無分文、心憂天下”,胸有大誌,能成大業。
(3)背在背誦中找到作品催人奮進的力量,背誦本詞,有利於加深記憶,更有利於加深對作品主題思想的理解,從中找到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而背誦本詞,可以講究一些背誦方法:
①抓住行文線索的動詞如“立→看→問→憶→記”等,“糞土當年萬戶侯”中的“糞土”,在這裏是名詞的意動用法,視“萬戶侯”為糞土,有藐視、鞭撻之意。
②抓住描寫的景物及特征如前麵提到的山之紅、林之染、江之碧、舸之爭、鷹之擊、魚之翔。
③抓住押韻的字如上闕的“秋→興→透→流→由”,下闕的“遊→稠→遵→侯→舟”。
引導學生通過背誦,將詞熟記與心頭,反複欣賞與領悟詞人青年時代的博大胸懷與紮實功底,從中找到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然後對照自己,提升一次境界,淨化一次心靈,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自覺地接受理想信念教育。
我們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並非苛求他們都成為偉人,但要求他們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要做一個既有遠大理想、又有腳踏實地作風的人。
(4)移在遷移對比訓練中加深對作品特色的理解與把握自然景觀同詞人心境是否交相輝映,總是同作者當時的處境及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息息相關的。為引導學生更好地把握詞的感情與詞人的心境,有必要將本詞與其他詞放在一起,作遷移對比訓練。當然,反過來這也是對學生是否掌握賞析此類詞方法的檢驗。
本詞開頭第一句就是“獨立寒秋”,在“寒秋”中“獨立”的詞人,並沒有“秋風掃落葉”的那種“悲秋”情緒,而是具有知難而進,在逆境中奮起的激昂鬥誌。同樣麵對秋景,古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醉花陰》,就很有“人比黃花瘦”的“悲秋”情感:
東籬把酒黃昏後,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
簾卷西風,
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是一個情感細膩、多愁善感的女子,在經曆國破、家亡、夫死的磨難打擊之後,雖然也為國家命運前途憂慮,但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製,她的憂慮是充滿困惑的,無可奈何的,最終也隻能用筆抒發自己內心的苦與憂,選取的抒情景物也是淒涼、悲切的“黃昏、黃花、西風”之類。而毛澤東作為一個投身革命、改造社會的政治家、思想家兼詩人、詞人,自然就有“憂國憂民憂天下,求學求知求真理”的淩雲壯誌。
對“恰同學少年,風化正茂”中的“少年”,也可作遷移對比訓練。開頭提到這首詞寫與1925年,當時毛澤東32歲,正逢年富力強之時。詞中所追憶的往事,主要是他青年時代在長沙求學求知求真理的生活經曆。因此,可以說,這裏的“少年”,泛指青少年,又側重於青年。但我們把這裏的“少年”同影片《少林寺》的主題思想“自古英雄出少年”想對照,就可見這裏的“少年”用得好,用得妙。因為我們可從中領悟出一個道理:一個人不宜輸在起跑線上,立誌要趁早,要立長遠之誌,而且堅信有誌者事竟成,“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可見,從青少年時代起盡早盡快打好綜合素質基礎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