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新形勢下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們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一旦形成,就會成為支配和左右人們活動的精神動力。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致力於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人才培養作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教育擺在首要位置,不斷深化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這是全麵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基礎;是使我們黨、國家、民族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保障;是確保實現全麵建設和諧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的動力源泉。
理想信念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當代在校大學生多為“80後”、“90後”,由於此二十年間國際國內正處於重要的轉型時期,當代大學生受社會環境、文化思潮、早期教育、個人經曆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思想呈現出比以往更加多元和複雜的趨向。
(1)價值觀表現出自我化和功利化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個人本位思想突出的現狀,在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無法兼顧時,許多學生本能地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更多的強調與個人發展相關聯的生活理想、職業理想,從而忽視了社會責任。大學生慣於把理想追求和現實功利結合起來,注重實惠、實用和物質享受的現實生活,傾向於奉獻與索取並重,合理利己主義,成為大學生中比較普遍的價值取向。
(2)獨生子女性格特點突出當前,我國在校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有很強的優越感,以自我成才為中心,缺乏人際交往的訓練和艱苦環境的磨練,其自我期望值高與現實實現率低的矛盾,對環境高要求與自身低奉獻的矛盾表現突出。進入大學以後,麵臨從學生到社會人的過渡,身處陌生的環境,學習、生活、就業,種種壓力突如其來,令早期受到過度保護的學生出現或多或少的無可適從,尤其是生活壓力,除了部分特困生外,主要體現為一些長期養尊處優的獨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弱,麵對挫折和新環境自我調節能力不強。
(3)理想目標的明確程度存在差異由於早期家庭環境和經濟條件的差異會引發大學生對社會的認同差異和不同心理期待,個體之間其理想目標的確定和明確的程度有所區別。
再者,剛剛踏入大學校園的大一新生的宏圖大誌多源於早期社會輿論、家庭教導等客觀因素的引導,缺乏現實支撐和實踐驗證,當意識到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當麵臨著角色轉變帶來的種種不適和學業、才幹、能力、人際等方麵困擾,當初的躊躇滿誌會模糊,甚至可能迷茫、動搖。
新形勢下,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觀扭曲、誠信意識薄弱、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鬥精神淡化、集體主義觀念不強、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這都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
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徑
(1)加強馬克思共產主義思想教育在深化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繼續夯實以黨、團組織生活為載體,以學生組織、社團為依托,進一步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知識的教育和引導;大力營造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形成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大力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寓教育於文化活動之中,開展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大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幫助大學生處理好學習成才、擇業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麵的具體問題,提高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
(2)強化形勢與政策的重要作用在係統地通過“兩課”和“兩史”傳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應該充分發揮形勢與政策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的作用,貼近社會和大學生生活實際,切實地去分析和解決現實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