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勞動教育課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1 / 2)

3.勞動教育課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勞動教育,曆來是中華民族廣為推崇的傳統育人手段,也是當前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麵。雖然現代勞動教育較之傳統勞動教育,內容上已有了很大擴展,並在更廣闊的意義上顯示出其教育效果,但是在勞動教學實踐中,人們卻往往隻重視了勞動的德育功能,或者過多地關注某些勞動技能技巧的傳授,這些傾向無疑大大削弱了勞動教學的教育價值,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勞動教育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而今,隨著課程改革的日益深化,新的課程理念賦予了勞動教育更豐富的內涵。在勞動教學的不斷實踐與感悟中,在傳統意識與新理念的不斷碰撞與反思之中,我也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勞動教學所蘊含的多重教育價值。我覺得在勞動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其德育功能的實現和勞動技術的傳遞,更應該滲入一些與現代和未來社會相適應的、有利於學生終生發展的教育意識——尤其是創新意識。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人類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發展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我國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因此,勞動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才能更有效地發揮勞動教學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

體驗豐富的審美感受,激發學生創新的欲望

勞動創造著美,勞動教學中產生的所有成果、所有作品,無一不體現著勞動者的智慧、勤勞和各自的審美感受,是師生巧手慧心的完美結合。但是科技文明發展到今天,電子產品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空間,天真純樸、未諳世事的孩子整日被電視中鋪天蓋地的廣告和卡通形象所包圍,這些程式化的形象勢必會逐漸淡化學生的審美感受,遏製其創造潛能的開發。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以豐富而健康的審美感受去打動學生,喚起他們的創新意識。

“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是無處不在的,孩子擁有了一雙善於發現美、感受美的眼睛,創造的靈感才會源源不絕地激活起來。

在帶學生一起製作泥玩具時,我特意把所能收集到的泥製工藝品連同圖片展示出來,學生一下子被那些琳琅滿目的土玩藝迷住了,那憨態可掬的簸箕孩兒、胖乎乎傻嗬嗬的泥娃子……都讓學生愛不釋手。這些作品以其鮮豔明快的色彩、稚拙簡樸的造型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吸引著學生,與孩子童真純樸的天性引起共鳴,激發了學生對美的向往和審美的熱情。欣賞過程中,孩子們那種躍躍欲試、渴望表達的急切之情溢於言表。接下來的橡皮泥手工製作時,學生積極性一直很高,手中揉捏出的形象千姿百態。有的學生還把橡皮泥當作課餘的主要娛樂工具,隨時隨地不經意間,一件件生動有趣的泥製藝術品就在翻飛的巧手下誕生。這種自然而然的創造活動使我深深意識到:激發了孩子們的審美熱情,便是引發了他們的潛在動力,使學生的創造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

重視實踐與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勞動教學是以操作性學習為主要特征的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曆,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之中,在製作、實驗、探究的同時,去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更深層次地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問題”意識在實踐活動中尤為重要,麵對問題時要有大膽質疑的勇氣,因為質疑正是創新的前提,敢於質疑、樂於質疑,才能進一步積極地去釋疑、解惑,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投身實踐活動時,要鼓勵學生積極探究,勇於向老師、教科書進行挑戰,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增強自身信心,進一步激發出個人獨特的創新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我總是十分注意這一點。比如在製作“會跳的玩具”時,教師就沒有一步步地教給學生如何去做,而是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他們自己探究製作的方法,總結出製作步驟,共同解決發現的問題,例如:老師帶來的玩具為什麼會跳?有無需要改進的地方?想讓玩具跳起來應具備哪些條件?怎樣才能跳得更高點?等等。在討論、分析、解決這些問題時,我欣喜地看到,很多學生能踴躍發言,大膽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體現了青少年應具備的那種質疑問難、積極探索的創新精神。再如,在進行“製作泡塑小家具”這一活動時,不少學生針對“用哪種工具材料來進行固定”這一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辯論,經過反複探究、分組試驗才最終達成共識,尋求到最美觀最可靠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