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充分發揮創造天性
勞動教學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蘊藏著一定的技術含量的,活動時往往需要一些特定的計劃和程序,比如澆花的方法、毛衣反正針的技巧、如何削蘋果等,但我覺得最有價值的還是課堂上學生發揮想象、動態生成的部分,如果拘泥於特定的程序,把學生禁錮在定式思維圈裏,是無法點燃他們的創新火花的。
想象是創新的基礎,沒有想象就談不上創新,可以說,一個人的想象力決定了他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因此,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發掘學生那天馬行空、自由馳騁的想象潛能,鼓勵學生種種奇思妙想,最大限度地展現自己的創造才華。
“削蘋果”是一項很簡單實用的生活技能,學生很快就能初步掌握,但我在與學生進行這一活動時,並沒有滿足於此,而是拓展了一係列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嚐試、想象。比如,除了用小刀還有沒有別的方法把蘋果削好?蘋果削皮器有哪些種類,你想怎樣改進?有無更新的設計構想?科技發展到二十年後,人們將如何吃到削好的蘋果?……學生興味盎然,盡情暢想,一個小小的蘋果引發出了無窮的超乎尋常的想象。
在製作“有趣的襪子玩偶”時,當學生掌握了粘、紮、縫、剪、纏這些基本技巧後,我發現個別學生已開始臨摹範作了,為避免學生製作出現千人一麵、異口同聲的現象,我預設了一個有趣的遊戲情境,鼓勵學生創作前先大膽想象一下,打破老師演示的基本程序,構思一個與眾不同的玩偶。於是,有的說要做個比卡丘,有的要做芝麻娃娃……教室裏活躍起來,不少學生還自編自創了某個離奇故事情節中的主人公形象。我覺得此時每個孩子的回答應該都是他腦海中最美麗的畫麵,所以教師應及時給予讚許和鼓勵,使學生能充分發揮個性自由,大膽展現自己的構思,讓創新意識乘著想象的翅膀盡情飛翔。
尋求多學科融合,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勞動,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它無處不在,豐富著我們的生活經驗,也改造著我們的生活環境。它與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過去,勞動課一直是一門獨立的課程,而新課程計劃中,勞動與技術教育是被列為綜合實踐活動中的一個國家指定性學習領域,它是跨學科的,綜合運用了數學、語文、藝術、社會等學科的基本知識,同時也融合了經濟、法律環保等多方麵的教育內容,使勞動教學的空間得以拓展,從而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經曆,改變了過去那種過於重視勞動技巧的傳統學習方式,更有利於激活學生創造意識,提高實踐能力。
隨著綠色環保活動的不斷開展,人們的目光越來越多地投向了周圍的生存環境。三年級的同學在一次勞動課中,就利用廢舊材料進行了巧妙的服裝設計與製作,用孩子自己的方式來宣傳環境保護,弘揚綠色環保理念。
他們先是利用業餘時間,分組調查了生活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汙染狀況,整理有關數據,然後收集各種廢舊材料,根據材料特征、質地等設計出新穎的服裝,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來進行製作、裝飾,並進行了小範圍的彙報演出。這一活動將一個普通的課題巧妙地與社會生活緊密聯係起來,與語文、數學、美術、音樂等學科融合起來,既培養了學生縫補裝飾等動手能力、語言文字組織能力以及音樂舞蹈表現能力,也向周圍人們宣傳了環保。其間學生積極性高漲,思維活躍,創造能力無疑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總之,創新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一個永遠不會終結的過程。無論兒童將來從事何種職業,創新意識都將使他們受益匪淺。因此,教師要抓好勞動教學這一涉及麵較廣、涵蓋內容豐富、操作性極強的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不斷創新,用巧手慧心打造更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