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勞動教育課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1 / 2)

4.勞動教育課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作為綜合實踐活動中的一個指定領域,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實施以學生參與典型經曆活動為主要形式。活動設計時要從小學生的特點出發,注意激發學生的技術學習興趣。在保證勞動與技術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態度的教育目標實現的基礎上,提供更多自主探索的機會。

在教學中必須將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與動手、設計、勞動等勞技課教學內容結合起來,與問題情景、探究設計、自主實踐、及時評價等教學模式的合理運用結合起來。

因此,小學勞動與技術課加強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成為當前進一步提高該課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那麼,怎樣才能在勞動與技術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去做。

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挖掘創新的潛質

(1)創設良好教學情境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形成提高創新意識的重要條件。在學生麵前擺上問題,讓他們去解決,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舉一反三的能力。如教學《縫布袋》一課時,教師首先出示各種設計精美、縫製精細的布袋,並明確告訴學生縫好後後,要評選出十個參加陽光小巧手的實物展出。直觀性、競爭性的現場氣氛調動了學生創新的積極性,將有一批自己動手設計製作的布袋參加展覽,既強化了學生積極探索追求完美的心理取向,又活躍了學生們的思想。勞動與技術課堂教學重視情境因素,就更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激活學生掌握技能的熱情和欲望,啟迪學生的才智。

(2)增加趣味性和時代性在學生的作品製作訓練中,要不斷增加趣味性和時代性。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手工縫紉的學習也不例外。因此在安排手縫作品的製作訓練中,我注意接受和采納有關手縫工藝作品的新信息,安排一些具有一定時代性和趣味性的作品,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訓練,從而使技能水平得到提高。

如,學習單枝花的製作,請學生們為自己的親人製作一枝漂亮的單枝花,以報答親人對自己的哺育之情。製作單枝花也能給學生傳達這樣一個信念:學習手縫工藝並不難,隻要稍作努力就能成功。由此培養學生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又如,學習了鎖針針法後,請學生學習製作一件可愛的小星星布玩;學習了回針針法後,請學生學習製作一件逼真的小香蕉,等等。這些既具有時代氣息又具有趣味性的作品,學生製作起來樂此不疲,在不知不覺的製作過程中,創新能力得到不斷的提高,學習自信心不斷增強,也培養了他們的高尚情操。

尋找時機善於質疑,挖掘創新的潛力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世界上許多發明創造都源於疑問,質疑是開啟創新之門的鑰匙。善於發現和提出問題是一個人具有創造性潛力的重要標誌。在教學中要創設情境鼓勵學生大膽提問,提倡不是通過傳授知識來消滅問題,而是通過傳授知識來引發更多的新問題。

例如在上《個性布包秀》這一課時,事先一個月左右,我先縫製了一些比較別致、款式獨特的布包造型:如一些小動物,象小毛、小兔等。上課一開始,我組織一些同學當模特在音樂聲中展示這些作品給,讓學生先欣賞這些獨特的造型,作為教師,這時你可以不說任何的話,就盡情讓學生欣賞。學生欣賞完畢,他們自會向老師提出諸如此類的問題:老師,這麼漂亮的布包是怎麼縫製的呀?老師,這小兔的嘴巴是怎麼縫出的?……學生敢於提出這些問題,說明他們內心有了探究學習的欲望。這時作為老師把雕刻的基本方法、要點教給他們,然後要求學生根據自己手中舊衣褲,想象設計一個造型,而不是全班固定一個模式。

在學生的想象設計中,教師要注意鼓勵每個學生自信,敢於標新立異,敢於展示個性,敢於追求成功。隻有這樣,才能表現出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樣學生學得主動、生動,自然會品嚐到學習的樂趣,成功的喜悅,自然會有信心再去追求十次百次的成功,學生創新能力也會隨之得到培養和提高。

提出問題是學生學習的組成部分,學生認識和發現了有價值的問題就等於確立了思維活動和主動探索的目標,它是培養發現力的前提,也是挖掘學生創新潛能的有效手段。

又如,在上《釘紐扣》一課時,我在教學生學會釘雙眼扣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學習釘四眼扣這一步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將家人的衣服帶到課堂上,自己觀察嚐試釘四眼扣的方法,而不是填鴨式的教學生,從而挖掘了學生創新的潛力,使學生在自己學會了傳統的幾種方法後,自己還創新了多種方法,我就馬上要用鼓勵性的言語激發誘導,調動他們發表意見的積極性,特別是學生回答的答案不合情理時,我沒有用不對、太差之類的話語扼殺學生的興趣和動機,而是用勉勵性的言語婉轉地說出不對之類的話,鼓勵學生勇於發問,表揚他們的點滴思維成果,以引起探求結果的興趣,挖掘創新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