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實踐活動在勞動教育中的運用
蘇霍姆林斯基說:“體力勞動對於小孩子來說,不僅是獲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僅進行道德教育,而且還是一個廣闊無垠的、驚人地豐富的思想世界。這個世界激發著兒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審美的情感,如果沒有這些情感,那麼認識世界(包括學習)就是不可能的。”
讚可夫在《和教師的談話》一文中說:“勞動教學裏,既包括掌握一定的手工技能和技巧,也包括了解材料的某些性能。……還能培養這樣一些寶貴的個性品質,如學會集體工作、熱愛勞動、克服困難的堅毅精神等。”
許多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明:任何一個強盛、發達的國家,在發展自身物質基礎的過程中,都必須注重少年兒童的勞動教育,決不能因物質條件的優越而喪失艱苦奮鬥、勤儉創業的精神。
然而,在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厚的今天,我們周圍卻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因為許多家庭出門有車、洗衣有洗衣機、家務活請鍾點工……孩子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貴族”生活;由於家庭的寵愛,一些六七歲的孩子鞋子不會穿、扣子不會係,90%以上的小學生從來不自己鋪床疊被;有的孩子長到十七八歲都沒洗過碗,沒煮過飯菜;據說有個別學生吃蛋從來都是家長為其剝皮,有一次家長在他的飯盒裏放了一隻未剝皮的蛋,該生竟不知道怎麼吃,隻好“望蛋興歎”!據有關調查資料發現,居然還有學生考上名牌大學後因生活不能自理而不得不退學的案例。這些現象說明勞動對這些嬌寶寶來說,是如此陌生,他們的勞動意識越來越淡薄,自理能力越來越差,這樣發展下去,我們中華民族將走向何處?
由此看來,要提高人才素質,“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勞動實踐教育必須從小學生抓起。在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該如何實施對小學生的勞動教育呢?我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麵:
把好入學教育關,培養勞動觀念
從廣義上講,勞動教育是組織學生學習某些勞動技術知識並參加一定的勞動活動,使他們樹立勞動觀念,養成勞動習慣,了解現代生產和技術的基礎原理並掌握相應的各種基本技能,為其以後從事各種職業打下基礎的教育活動。簡而言之,就是使學生受到“勞動素養方麵的教育”。
從狹義上理解就是以參加手工勞動、體力勞動、自我服務勞動和社會公益勞動為形式,讓學生受到勞動教育的教育活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要求: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係,改變課程脫離社會發展和學生實際的狀況,加強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收集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實際操作的能力,熱愛勞動的習慣和必需的生活技能等等。
基於以上精神,我在一年級新生初入學校的第一節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就開始抓勞動教育。小學生剛入學,確實還是一群頑童,他們就像一張白紙,白紙上出現什麼圖畫跟啟蒙老師有著直接的關係。因此,我上第一節課的時候,就帶領他們去參觀學校。首先參觀食堂,在他們看了飯廳雪白的牆壁、整齊幹淨的桌椅、擺放有序的各種用具時,我問他們:“我們的食堂好不好?”接著又告訴他們,這麼幹淨整齊的環境是裝修工人叔叔和食堂阿姨們勞動的結果,如果沒有他們的辛勤勞動,就沒有我們舒服的享受。看到阿姨們忙碌的身影,我告訴同學們這是阿姨們正在做飯,等一下我們就可以吃上她們做的香噴噴的飯菜了,如果沒有她們做飯菜,我們就會餓肚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