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完食堂,我又帶領小學生們參觀整個校園。整個校園幹幹淨淨,花壇中的花競相開放、樹木鬱鬱蔥蔥,不時有蜜蜂蝴蝶飛舞。孩子們興致勃勃地欣賞著如花似錦的校園美景。這時,我及時告訴他們,這些都是環衛阿姨勞動的結果,是她們的勞動創造了這麼美的校園環境平時,我利用衣、食、住、行中一些活生生的事例引導學生認識勞動的價值,從而認識到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還結合教學內容利用有關故事對他們進行教育,如《小白兔和小灰兔》《小霞當家》等,讓孩子們明白了小白兔的話“隻有自己種才有吃不完的菜”,懂得了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
從自我服務入手,培養勞動習慣
自我服務性勞動是指學生能夠照料自己的生活、保持自己周圍環境整潔的勞動,是最簡單、最基本的勞動,也是人人必須具備的技能,盡管各民族、各地區人們的生活習慣有所差異,但衛生習慣、生活自理、學習自理,應當是共同的,自我服務勞動是我們每個人每天必須麵對的生活問題,這種勞動能夠培養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勞動技能和獨立生活能力,使小學生感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能自主自立,初步感知勞動成功的喜悅。
培養勞動習慣,我要求學生從生活自理開始,組織開展爭做“小蜜蜂”活動,像小蜜蜂一樣愛勞動。做到會自己穿衣服;會自己洗臉刷牙;會自己剪指甲、洗梳頭發;會自己鋪床疊被;會自己收拾書包削鉛筆……教學“自己的事自己做”一課時,我安排了“穿衣”、“收拾書包”等比賽活動,看誰能力強,本領大,誰就能獲得一枚“小蜜蜂獎章”。通過這些活動,激發了小學生勞動的欲望,增強了他們的自理能力,逐步養成了小學生自己動手的良好習慣,養成了依靠自己的雙手從小事做起,從小愛勞動的思想。
量力而行,家務勞動幫著做
家務勞動是擴大了的自我服務勞動。開展“爭做小蜜蜂”活動,同學們邁出了可喜的一步,為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我還組織開展了“爭做媽媽好幫手”、“當一日家”的活動。
對一年級學生,我要求他們每天能幫媽媽做一件家務活,比如掃掃地、擦擦桌、擇擇菜、端端碗……為了能使這項勞動堅持下去,我要求學生每人建立一個記事簿,記錄每天做的事,每周周末讓媽媽簽好字,周一帶回學校讓老師同學看看。凡是幫媽媽做了事的,就在“爭做媽媽好幫手”登記表上貼上一朵小紅花,以資鼓勵。看著自己名字後麵有許多小紅花,同學們別提心裏有多高興了,這使他們享受到了勞動的愉快,勞動得到了肯定和讚賞後的那種自豪感溢於言表。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除了以上勞動外,對學生有進一步要求,如在教學“小鬼當家”這一內容時,我組織開展“當一日家”的活動,要求他們至少一個月用雙休日的一天,在媽媽的指導下學當一天家。告訴他們先想好這一天自己能做的應該做的事,按事情的先後緩急順序列個表,然後有條不紊地進行。一天的膳食計劃從購買開始,做到費用合理,吃得科學……同學們很高興,積極地投入活動。
在活動實踐中,同學們還真能幹,其中一位同學的膳食計劃就得到了大家的好評,在家中的實施行動也贏得了家長的滿意。還有一位同學喜歡看課外書,遇事愛動腦筋,他們在做家務活的實踐中,體會到要幹得好、幹得巧就要講科學、找竅門。於是他們把在報紙上、書上、電視裏收集到的生活小竅門,運用到幹家務活中,如什麼“巧用淘米水”、“巧除魚腥味”、“大蒜的妙用”……這一條條小科學、小竅門被同學們主動用來指導家務勞動。許多家長高興地說:“以前的‘小皇帝’變成小顧問、好幫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