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法治是民主管理的必然方向(2 / 2)

事實上,在教育行為中,提倡、鼓勵和適當的獎勵往往會比單純的處罰更有效。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在那些成功的教育名家班規中,是沒有懲罰細則的,如魏書生的班規基本上就是一個崗位職責,外加各種“常規”,什麼一日常規、一周常規、一月常規、一學期常規,重心放在明確任務,引導生活。

因此,班規不能僅僅隻表現為獎懲條例和量化規則,應該說,班規是美好班級生活的支柱,或者是通向美好班級生活的橋梁。

班規製訂的原則性要求

班規製訂的原則應該是民主、科學、實用和有教育意義。民主和科學不用解釋了,實用性原則實際上就是一個可操作問題,如果你的班規不利於操作,即使能夠堅持下來,我估計也是收效甚微的。比如說我們製訂班規的時候,不能空洞地提出愛祖國、愛人民,這太空洞,沒有實際行動,誰能夠指責我不愛祖國、不愛人民呢?這一點就沒有操作性。班規主要的目的是教育孩子,讓孩子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因此,教育性要求,應該是所有班規最終目的和根本要求。

如何處理學生抵觸班規的情況

班規遭到抵觸,說明我們製訂班規的過程還不很民主。我們大家製訂班規的時候,不要自我感覺良好,要注意孩子們的感受。

當我們的班規隻是體現老師的要求,而不是學生自己的切身體會時,製訂班規就是一種束縛,孩子們執行起來就會有抵觸情緒。一個好的班規應該是孩子們自身的迫切需要,是他們為自己的生活環境製訂的一個強有力的保障,而不僅僅是班主任的意見和要求。

當我們的班規遭遇學生反抗時,我們就要反思一下,是不是我們班規製訂的過程不民主,是不是我們的班規內容沒有體現最大多數學生的意誌?如果是,我們需要修改,甚至推倒重來,而不是死命維護。死命維護隻會活受罪。

如何處理愛心和班規的關係

教育是愛的事業,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可以說愛是教育的靈魂。一個不愛學生的老師,無論他多麼能幹,多麼有學問,我對他能夠教育出卓越的學生一直都表示懷疑。相反,一個熱愛學生的老師,他總會不斷探索教育學生最佳途徑的,因為愛,他會把教育事業做得有聲有色。

有人說法不留情,但是我們卻認為,一部公正的法律恰好體現了人間大愛,對違法行為的約束,其實就是對合法行為的嗬護和愛惜;對強暴行為的約束和控製,就是對弱勢群體的愛護和保障。

同樣的道理,我不認為班規是對愛的製約,恰好相反,我認為一個合理合法、能夠被絕大多數孩子認同的班規,恰好體現了我們班主任對學生的大愛,我們通過用班規純潔孩子的思想、端正孩子的動機、養成孩子的良好習慣,體現了我們對孩子的真正牽掛和負責,這是我們老師的大愛。所以說,班規和愛心並不矛盾。

當一部班規處處體現出愛的精神,我相信那部班規,也一定是能夠被孩子廣泛認可,並充分發揮作用的好班規。而且,在更多的時候,愛心彌補了規則的不足,規則保護了愛心有效的發揮。一個很淺顯的例子——懲罰。沒有愛的時候,懲罰給人的感覺就是打擊和報複,有愛卻能夠讓孩子心服口服地接受,所謂“自己的孩子打不走”,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必須學會用班規去保護我們對全體學生的愛,學會用愛去解決規則所不能夠解決的教育問題。這才是對班規理性的認識。

成功的班規,本身就應該是學生集體智慧的結晶,我們要讓學生成為班級管理的智慧源泉。由學生起草班規,這樣有很多好處。

通過放手讓學生自由自主地製訂班規,從中可以發現班級管理人才。誰的班規製訂得最周密,說明誰思考問題最嚴謹,處理相關事情的時候點子最多,能力也最強,那麼,誰就最適合做新班的班長。由學生起草班規,能夠彌補教師思維的不足。

學生是尚新的,他們喜歡不斷嚐試新事物,班主任拿不出新的東西吸引他們,班級工作就很難搞出特色。而由學生製訂班規,往往能夠讓教師有意外的驚喜。所以說民主製訂班規,就是集中學生智慧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