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如果說家庭環境是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造成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那麼學校教育的偏頗和失誤也在客觀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下麵僅就學校教育中失誤的幾個方麵談一點看法,以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首先是關於快慢班問題。有的學校把學習成績差、表現不好的同學分在一個班,叫做慢班。很顯然,在校園中他們不受重視,被人看不起。形成團體的這樣一群學生相互影響,互相從別人身上尋求著認同和理解,於是他們在一起搞惡作劇,違反紀律,通過報複的方式尋求心理平衡。老師眼中隻有優等生,對於慢班的學生反正不指望他們提高升學率,隨他們便吧,隻要不犯大錯就行,因而對一些違紀事件懶得去管。
這類學生一旦走上社會,控製更為鬆散,極易由“小錯”發展至走上犯罪道路。
其次,多數學校縱然不分什麼快慢班,在教學上卻隻注重智育方麵的教育,德育教育雖不能說沒有,但形式主義太嚴重,實際收效甚微,不能使學生真正意識到應以什麼樣的標準要求自己,完善自己,德育教育的空白給不良風尚,行為浸染青少年純潔的心靈創造了機會,使他們極易走上犯罪道路。因此,日本科技界著名人士井深大先生指出:由於施教一方隻定出智力教育,把“樹人”這一根本教育的目的置於腦後,使學校呈現“荒廢狀態”,青少年不良行為和犯罪行為日益嚴重,他為此向教育界大聲呼籲,為培養二十一世紀所需要的人才,要在教育上來一個大的轉變——即從以智力教育為主轉向以品德為主,尤其不能僅僅進行以智力為主的“一半教育”而忘了培養品德的“另一半教育”。
再次,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脫節,許多家長在思想上存有這樣的認識:學生一送到學校就算是把學生交給了老師,學生成績如何、表現如何都是老師的事,所以他們安心地忙於自己的事,不再去注意孩子的反映,孩子心理及行為上的各種變化;而學校則認為他們隻是教育學生以知識,成績上去了,他們的任務就完成了,至於道德問題那是家長們的事,忽視了對學生心理、道德、自律等方麵的引導和培養,學生們更樂得這份自由自在,由於各方麵不成熟,對自身的識別能力差,外界的衝擊使他們尚未形成的世界觀混亂不堪,難以抵製各種不良誘惑而走上犯罪道路。
文化環境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九十年代的青少年不再象六、七十年代的青少年那樣,他們的自我意識、主體意識更強烈,不再滿足於學校裏的書本知識,他們渴望屬於自己的世界,現實社會的不平衡性在錯誤地引導著他們,一方麵經濟的發展,使得消遣、消費型的娛樂場所、歌舞廳酒吧、遊樂場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小型點的遊擊式錄像、遊藝機攤點更是比比皆是;而另一方麵,社會文化德育、體育環境方麵硬件設施諸如:圖書館、博物館、青少年宮、體育場館等陶冶青少年情操,進行良好思想導向的德育型及智力、知識性的文化娛樂設施卻幾乎沒有什麼投資,有的地區甚至沒有,於是錄像廳、遊藝機攤點、遊樂場甚至歌舞廳、酒吧成了青少年課外生活的主要場所,外部環境的消費式生活誘惑著他們,而一些老板承包者唯財至上、唯利是圖、管理不善,在那樣的氛圍中極易使缺乏認識能力、缺乏控製力的青少年無法把握自己而被拉下水,荒廢學業,慢慢走上犯罪道路。
文化環境中“軟環境”——主要大眾傳播媒介,也是誘發助長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大眾傳播對社會機體有著重要的調適作用,它可以影響人們的社會心理和價值取向,許多專家學者已經指出:中國青少年犯罪增多,與不健康的文化市場,包括書籍、雜誌、報刊、錄相、電視電影等有著密切關係。如果不能優化環境,發展健康的文化市場吸引青少年,幫助他們渡過“問題年齡”時期,是很難期望青少年犯罪問題能得到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