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語文教學中“教學民主化”的運用(1 / 2)

5.語文教學中“教學民主化”的運用

知識經濟時代已經來臨,它正引發起著教育的嬗變。隨著教育形勢的飛速發展,“教育民主化”已成為全世界所有國家和所有與教育有關的人最關心的問題。我校是一所新創辦的國有民營學校,招生生源比較特殊。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既有城鄉之別、家庭文化背景之別,也有學習品質和個性心理的差異。

要想實現“人人享有均等的教育機會,人人享受高質量的教育”這一辦學目標,就必須實現“教育民主化”。我校在建校伊始,就確立了“國有民營學校教育民主化的嚐試”這一科研總課題。結合教學實際,筆者在語文教學中開展了“教學民主化”的有效嚐試。

“教學民主化”的理論依據

(1)“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教育理念馬克思說:“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整個社會健康發展的前提。”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追求人的全麵發展。因此,“以人為本、尊重學生”這一教育理念在教學實踐中便可以從“教學民主化”中得以體現。學校教育應努力培養學生的主體性,並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自主確定學習目的,自覺參與學習,實現自我的充分發展。

(2)“因材施教,麵向全體”的教育思想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每一個人由於先天稟賦和後天環境影響不同而存在差異,人的生理、心理的發展素質、發展速度都會有所不同。“教學民主化”提倡人人享有均等的教育機會,但並不意味著就是對學生實行“一刀切”式的統一教學,而是承認個體差異。因此貫徹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便是“麵向全體思想”的具體“外化”。

(3)“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育目標我們的教育觀念,尤其是教學觀念需要從以傳授書本知識為中心,轉變到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中心上來。這是目前素質教育的重點。馬斯洛說過:“人的創造力有兩種,一種是有特殊才能的創造力,一種是自我實現的能力。”教育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應同時開發這兩種創造力。“教學民主化”的探索目標與素質教育的這一目標是相一致的。

“教學民主化”的基本特征

(1)教學對象的全麵性教師首先要確立每個學生都能成才的觀念;其次是麵向全體學生,引導和鼓勵每一個學生不斷進步,超越自我;再次是要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自我意識,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自我調節。

(2)教學氛圍的民主性師生民主是“教學民主化”的前提。教師注重創設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努力把微笑帶進課堂,把表揚激勵帶進課堂,把競爭參與帶進課堂,以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輕鬆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中易於激發創造性思維和豐富的想象力。

(3)教學過程的主體性樹立教師“教”是為學生“學”服務的教學觀念,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積極性和主體作用。強調多給予學生自主地創造性地學習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在“動”起來、“活”起來的過程中有創造的體驗,以此來徹底改變過去“灌輸注入式”的傳授教育為“自治主體式”的創造教育。

(4)教學形式的開放性教學形式的開放既包括教學手段的開放,也包括教學方法的開放。教學手段提倡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整體優勢,增加師生課堂交流的機會,優化教學過程,從而實現個性化、主體化教學。教學方法的“開放”,主要是指教師改變過去的“注入式”、“講授法”為現在的“發現法”、“聯想法”、“比較法”、“討論式”、“啟發式”等。

教學中“教學民主化”的嚐試

(1)倡導自主學習,發揮整合優勢自主和合作學習,是指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追求學生主動求知,培養個人的獨創能力;同時注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相互促進激活思維,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葉老雲:“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教育的功能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教給學生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從而實現自主發展。自學是“放”,合作是“導”,樹立師生、生生“合作”思想。在“放”中激勵學生樹立創新意識,在“導”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比如在文言文教學中,改變以往教師“串講”為主,學生聽記的教學模式。首先要求學生結合注釋和查閱工具書,自主學習翻譯課文,並要求學生養成根據上下文推斷文意的能力,碰到疑難之處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師生共同討論。這樣讓學生發揮自主和合作學習的優勢,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性。因此教學效果很不錯,學生掌握得更清楚、更牢固。

(2)實施主體性教學,培養創新精神主體性教學,就是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與精神,在教師的指導下,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①構建學生主體觀教師隻是提供各種可能,讓學生做出創新判斷和選擇,始終凸現學生的自主活動,教師允許學生課堂爭議,鼓勵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和時間。如教學《皇帝的新裝》一文時,讓學生自編自演課本劇,並展開豐富的想象,編寫皇帝遊行回宮後的故事等教學活動便是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創造性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