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樹立民主教育觀在教學中:讓學生有自由朗讀、思考問題的時間,有提問題、訓練語言應用的機會,有發表見解、參與辯論、糾正別人錯誤的權利,有求同存異、發現別人未發現的問題,從不同角度探索解決問題的新途徑。
③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思維訓練是培養學生主體性的基礎。將學生觀察、體悟、感受、發現、應用、創造等思維過程放在首位。提倡思維方式多樣化,如發散性思維、求異性思維、推想性思維、遷移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等,鼓勵學生不斷創新。
④重視建立自主性教學模式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放在首位,呂淑湘先生早就提出:“教學的目的首先是培養自學能力,讓每個學生的學習潛力都能夠充分發揮出來。”變“封閉式”教學為“開放式”教學。如作文教學:改變過去的“範文賞析——寫作借鑒——作文實踐——教師講評”的教學模式,為“確定目標——自由創作——互評互改——範文比照——總結提高”這一新的訓練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3)貫徹因材施教原則,實現個性化教育
①認真處理教學內容不對學生提出整齊劃一的要求,而是根據教學大綱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層次以及學生的智力水平相應地給教學內容劃分層次。
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應用等都分設低、中、高等不同層次,使不同學力水平的學生達到不同的要求。練習設計分設層次,讓學生選做,讓學生產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蘋果的體驗”。而不會有望塵莫及的失落心態,或者喪失學習信心。
②精心安排教學環節教師在找準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的同時,認真了解和分析所教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客觀分析學生層次,精心安排教學環節。學完每篇課文都留出一些時間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由提問,師生合作討論。
對優秀學生提出要求,讓他們課外自讀,思考更深更難的問題,鍛煉其自學能力;對後進學生不提出不切實際的過高要求。例如指導學生學完教材後寫課後閱讀心得、讀報剪報點評、課外閱讀每日一題、美文賞析評點等便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具體要求,使他們真正做到人盡其才,人盡其力。
(4)引入現代教育技術,提倡語文教學觀語文教學應該引入現代信息教育技術,激勵學生努力學習。比如電子多媒體讀物,使學生將閱讀與感受、體驗結合在一起,大大提高學生閱讀的趣味性。
隨著我校校園網的開通以及在互聯網上運行,學生學習已成為一個完全開放的係統。學生可以查閱校園網上資料庫,通過電子郵件等與教師、同學交互聯係來完成學習任務。人們常說計算機是二十一世紀的通行證之一。因此語文教學引入現代教育技術是順應時代的潮流,勢在必行。
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語文學習的處延等於生活的外延。提倡語文教學要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可以延伸到閱覽室,延伸到學校生活,延伸到家庭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樹立起為學生終身學習服務觀念,指導學生主動關注社會生活,大量閱讀吸收。
在語文教學中,組織活動包括:①辯論會;②指導辦手抄報;③自編作文集(寫序言、寫點評);④課前三分鍾演講;⑤社會實踐報告;⑥詩歌朗讀;⑦剪報及評點(初二上);⑧成語積累及應用(初一上);努力實踐“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大語文教學觀。
“教學民主化”的實施體會
語文教學中開展“教學民主化”的探索盡管處於起步階段,但它已越來越為廣大師生所接受,所呈現出來的旺盛生命力令人歎服。因為它不僅解放了多年來禁錮的“以教師為中心”思想,實現了以“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的轉變,而且還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成功的感覺,實現“教學必須麵向全體學生”這一素質教育的總目標。語文課越來越受到學生的歡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更大程序上被調動了起來。
當然在探索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又是一些新的課題,有待我們進一步深入探究。比如分層教學,實行“個性化教育”之後如何對學生進行評價?具體評價操作的標準和依據是什麼?如何處理好學生的作業量與課外自主學習與活動之間的關係等等值得我們深思。
展望未來,任重而道遠。我們的探索會越來越深入,為努力實現“既求人人升學,更求個個成才”的辦學目標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