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問題上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內部矛盾。但宗教狀況發生了根本變化,並不意味著我國宗教的本質也發生了變化。宗教的本質是指宗教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對人們現實生活的虛幻的反映,是一種唯心主義世界觀。同時,在現實生活中,宗教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隻要宗教客觀存在,其本質是不會由於其狀況發生變化而變化的。兩者沒有本質必然的聯係。
②信仰自由和不自由的關係這兩者是一個問題的兩個不可缺少的方麵,兩者是統一的。全麵理解宗教信仰自由的含義,必須明確: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裏有信仰不同教派的自由;有過去不信教而現在信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信教而現在不信教的自由。其中最重要的是有信教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因為在我國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在經濟上、政治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具有共同的政治基礎。信教公民與不信教公民享有同等的權利和義務。所以,我們既要尊重和保障人們信教的自由又要尊重和保障人們不信教的自由。
③貫徹信仰政策與依法管理事務的關係這兩者是一致的,公民具有信教或不信教的自由,但並不意味著可以不受任何約束。自由是相對的,宗教信仰自由也不例外。世界上沒有脫離法律的絕對自由,法律是自由的體現和保障、自由和法律是統一的。所以,公民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行使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對宗教事務也必須進行依法管理,政府要對有關宗教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貫徹實施進行行政管理和監督。依法管理的目的是為了使宗教活動納入法律、法規和政策的範圍內,使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權利和宗教界的合法權益有效地受到法律的保障。同時,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可見,這兩者是統一的。
④宗教信仰自由與辯證唯物論的關係這兩者並不衝突,而是一致的,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政黨,她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她一貫主張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唯心論(包括有神論),堅持不懈地向廣大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年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教育,加強科學文化知識的宣傳,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但辯證唯物論要求我們看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正是基於這一辯證唯物論的認識,我黨同時強調,宗教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宗教還將長期存在,有其自身產生、發展、滅亡的規律。黨主張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正是尊重這一客觀規律而采取的謹慎、客觀、科學的選擇。正如周總理所說的:“按照唯物論的觀點,當社會還沒有發展到使宗教賴以存在的條件還沒有完全消失的時候,宗教是存在的。現在應該擔心的不是宗教能不能存在,而是民族能不能繁榮。”
教學重點難點
(1)我國的宗教政策學習有關宗教的知識,了解我國的宗教概況,都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執行我國的宗教政策,這在當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因此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之一。宗教無小事,正確理解和執行宗教政策對社會主義建設有重要意義。全麵正確貫徹宗教政策,可分為以下三點:
①理解信仰自由政策的含義主要是掌握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宗教信仰問題是一個人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屬於公民個人的私事。因此,國家對公民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主要是明確合法活動和非活動的界限。正常的宗教活動,是指在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的範圍內,教徒表達宗教感情,舉行宗教儀式,共度宗教節日的行為和活動。超出憲法、法律和政策規定的範圍的活動,就是非法活動。
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自主,要堅持宗教事務獨立、自主、自辦原則,這是維護國家主權和尊嚴的問題,在這個前提下開展國際間宗教團體和宗教界人士的友好往來。
②依法對宗教事務的管理第一,要懂得,現代社會的基本保證就是依法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進行管理,這也是國家擁有的權力,因而,對宗教也不例外。
第二,要懂得,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和貫徹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並不矛盾。依法加強管理正是為了全麵地正確地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和宗教界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