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著罕見的艱難,殘酷的生存威脅與隨時的毀滅,意味著無邊的荒寂、貧瘠的沙漠。因而,我們不能不說,能夠在沙漠中得以生存的都是頑強的生命,諸如沙棘、怪柳、仙人掌、光棍樹等等。然而,最令我感動的還是在沙漠裏生存一種很小很小的植物。它一生中沒有固定生處,亦無固定的死所,沙丘上的每一個腳印、沙坑、駝跡,都可能是它的臨時駐地。它追隨著太陽的走向,從日出開始,在大沙漠中不停地移動、奔波、跋涉到日落。因而,人們稱它為走日蘭。
也許它並沒有什麼神聖的目標,命運也注定了其畢生也走不到太陽的身邊,但是,它卻像負了什麼使命,矢誌不移,忠貞不渝,永遠向著光明前進,永遠也不停止自己追求的腳步,移來移去,卻仍是永遠廝守著這片荒涼的熱土……每當我記起那走日蘭,便想起了那些在大漠中奮鬥的石油工人、邊防戰士、航天試驗基地的人們;同時也想起了為綠化沙漠而在西北探索了一生的一位白發蒼蒼的林學院老師,正是他們在沙漠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
走日蘭,你雖然生長在大沙漠中,雖然在植物誌上我沒有找到你的名字,但你卻又是時時在我的身邊,你早已成為我心中的誇父。但願在你走過的地方也能夠生長一片片盛開著的燒天鄧林,把那些在沙漠中跋涉著的人生之旅輝映得更加絢麗紅火。
總結:通過這次學習我們了解到:薩哈拉大沙漠廣袤無際,人的胸懷也應像它一樣,寬廣一些,不為一點點小事斤斤計較。他的黃沙漫天、幹燥炎熱也使我們明白了:不要等到地球已經遭到破壞了再後悔,不要等到事情已經發生了再感到惋惜。要從一開始就好好珍惜它,細細策劃它,讓走過的路沒有悔恨,回首昨天,問心無愧。最後讓我們一起保護自然環境吧!
第三次實踐活動的主題: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主題:追尋人類的起源——外國神話中造人的傳說
研究目的:了解各個國家與地區有關造人的神話傳說,並加以概括與總結。
研究方法:通過上網、查閱書籍等搜集資料
研究步驟:
1、分別查找不同地區的傳說
2、進行彙總
3、製作幻燈片
研究內容:
1、宗教的神話傳說
2、印度的神話傳說
3、北歐的神話傳說
4、古埃及的神話傳說
5、南美印第安人的神話傳說
6、毛利人的神話傳說
7、澳大利亞人的神話傳說
8、達雅克人的神話傳說
9、希盧克人的神話傳說
10、南美奎什瑪雅人的神話傳說
總結:通過此次對外國神話中造人的傳說的研究,我們發現在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著不同的造人的神話傳說,沒有一個地區的說法相同。這說明每個國家與地區都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與習俗。外國神話中造人的傳說多姿多彩,令人目眩。如果深究,會發現各個傳說都還是有點類似的。
神創造人雖說是對於人類起源的錯誤解釋,但卻能流傳至今,也在於它們一些神秘的色彩,使人們將其愈演愈烈。
第四次實踐活動的主題:我身邊的珍品
主題:我家中的珍品
調查對象:同學家裏的聊齋誌異的照片。據說,這是他爸爸的姥爺傳下來的。至今依舊保存得很好。
感想:蒲鬆齡的創作動力固然來自他坎坷潦倒的遭遇,但更來自他對黑暗腐朽的封建社會的洞察體驗。他與下層人民和窮知識分子聯係密切,對他們的疾苦感同身受,素有為民請命之誌。因此,他的作品有著積極的社會意義並閃爍著人民性的光輝。
聊齋誌異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作者以這些超現實的事物反映出了老百姓的生活與思想,衝破了種種局限,自由地馳驅筆墨,充分表達作者的心願和理想。
總結:通過此次調查,我們了解到聊齋這部書內容淵博豐富,包羅萬象。它繼承了六朝誌怪和唐宋傳奇以神魔活動反映人間事情的傳統,而思想性和現實性卻更加深刻,藝術上也有創造性的發展。它運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手法,使作品既帶有奇特的想象、幻想和濃烈的情感色彩,而又典型的概括了現實生活,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達到藝術的真實。作者塑造了許許多多不同類型的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讀後常常令人難以忘懷。盡管這些形象叫人目不暇接,卻不會有性格模糊或千人一麵的感覺。另外,語言的精煉美妙,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也是作品的突出優點。《聊齋誌異》的藝術成就,無疑是在文言小說的高峰之上的。
第五次實踐活動的主題:老照片的故事
調查對象:拍攝於1977年的一張非常珍貴的老照片,照片上的人是國家領導人和參加“一號任務”的科研人員,我爺爺就是當中的一員。
介紹:“一號任務”是保存毛主席遺體的研究工作,以供子孫萬代永遠吊唁和瞻仰,可是卻給醫務人員出了個天大的難題,當時蘇聯是這項技術的發明者,又有保存列寧遺體半個世紀之久的經驗,但當時據說列寧和斯大林的遺體,看起來有些乾癟,列寧的鼻子和耳朵都腐爛了,隻好用蠟來代替,斯大林的胡須也脫落了。蘇聯的防腐技術先進況且如此,毛主席的遺體又如何能保存呢?從1976年9月到1977年8月,許多專家被召到了北京,這些專家既涵蓋了解剖、病理、生物化學等醫學專業,也包括了光學、真空、空氣調節,建築等專業。我爺爺就是其中的光學專家。當時科學家們還購買了西方先進科研儀器。專家們在地下室工作了整整一年,最後毛主席被成功保存在水晶棺中。
毛主席遺體的保存,實質上是專家們同細菌和氧氣的長期鬥爭。
總結:從這張老照片我們知道了爺爺科學研究的重大意義,和科學家們勇於挑戰、無私奉獻的精神。他們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與可持續發展教育思想形成了四個基本切合點:一是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二是挖掘語文教育的人文內涵,三是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四是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而中華民族文化可歸結為以下五個方麵:睿智的哲學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倫理體係,輝煌的文學藝術成就,獨特的語言文字形態,浩瀚的文化典籍等。這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運用和語感的培養,也要承擔起可持續發展的重任。
(3)思考與討論
①不論是否承認,凡是還在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的每一位語文教師,都必須認識到:我們麵對的學生已然是新世紀的青少年了,我們手裏的語文教材也一變再變了,那麼,語文教學仍僅守傳統的觀念是不可取的,而應該從時代的高度重新審視自己的語文教學,力爭使自己的語文教學注入時代的特色。
②語文教學從來就不可能是,也決不是遠離學生思想教育實際的象牙塔,“文以載道”其表達的就是人們對世界林林總總的看法。主動發掘語文教材,通過課堂教學,為學生訓練出一雙觀察世界的“慧眼”,應是語文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③目前我們正置身於新一輪課程改革中,這就意味著凡是教師,凡是要在課程、教材改革已經全麵啟動的改革浪潮中生存下去的教師,凡是要在課程、教材改革已經全麵啟動的改革浪潮中有所作為的教師,就必然麵臨著自我發展及如何發展的曆史課題,這是來自社會進步的挑戰,是時代的需要。
總之,語文老師應該在自己的學科領域中挖掘出更多的對培養學生有價值的東西,才能夠展現大語文教學的樂觀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