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生物學教學中的科學世界觀教育(2 / 2)

另一方麵,生物的生命活動又能夠不斷地影響和改變環境,例如,柳杉等植物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從而能夠淨化空氣;又如,人類對森林的濫砍濫伐,對草原的過度開墾和放牧,造成森林麵積銳減、草場急劇退化等。此外,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間也存在著既相互依賴,又相互製約的關係,例如共生、競爭、捕食等,這些關係的說明,可通過“生態係統”等知識的講解進行。總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③使學生形成變化發展的觀點自然界是不斷運動和變化、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學習生物學,就應該用發展、變化的觀點認識和研究生物和生物界。

就生物個體而言,以動物為例,無論是單細胞動物,還是多細胞動物,都有一個產生、生長、衰老、死亡的過程,始終在進行自我更新,一旦生命結束了,這種更新也就停止了。

就生物界而言,則存在著從生命起源到生物進化的發展過程,其總的趨勢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而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些觀點可結合“細胞增殖”、“細胞的分化、癌變和衰老”、“生物的新陳代謝”、“生物的進化”等章節教材的教學進行滲透。

例如,細胞分化就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生命現象。它發生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過程中。細胞分化是指在個體發育中,相同細胞的後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隻有經過細胞分化,多細胞生物體才能進行正常的生長發育,由一個受精卵發育成具有複雜的組織、器官和係統的新個體。

再如,動物的消化方式,也經曆了變化發展的過程。最原始的原生動物隻有細胞內消化,隨後出現的原始的多細胞動物則兼有細胞內消化和細胞外消化兩種方式,而最晚出現的高等多細胞動物如人則具有最為進化的消化方式,即完全的細胞外消化。可見,動物越低等,其消化方式越原始,所能消化的食物的種類越單一,數量越少,反之,動物越高等,其消化方式越進化,所能消化的食物的種類越複雜、數量越多。

④使學生建立起對立統一的觀點自然界的現象都包含有內在的矛盾,矛盾的對立麵既鬥爭又統一,構成了事物發展的動力。生物體的個體發育和生物界的發生和發展都是遵循這一規律的。

就生物個體而言,從新個體產生到生長、發育、衰老、死亡的全過程中,無不充滿著對立的矛盾和鬥爭,如生物的新陳代謝,它所包含的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構成生物體中的最基本的矛盾。生物通過同化作用合成自身的組成物質,並儲存能量,又通過異化作用分解自身的組成物質,並釋放能量,這兩方麵作用的交替發生,不斷實現生物體的自我更新。沒有同化作用,異化作用就沒有物質基礎。反之,沒有異化作用,則同化作用就缺少必需的中間產物和能量,正是在這種對立又統一的矛盾之中,生物體才能正常地生長和發育。這在“緒論”、“生物的新陳代謝”等章節教學內容中可充分說明。

就生物界而言,生物的個體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以及在生物的進化過程當中,無不充滿著矛盾,也正是由於這種矛盾的對立和統一,推動著生物界的發展,例如,生物之間的生存鬥爭,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鬥爭等。

(2)注意教育方法

①忌生硬說教必須使科學世界觀教育的內容與教材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教育,切不可使兩者分離,否則就成了生硬的“穿靴戴帽”,學生不但受不到教育,反而會反感教師的說教,時間久了,還會失去對生物學的學習興趣。

②忌闡述錯誤觀點要防止錯誤觀點對學生的影響,例如在講述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時,必須明確所有生物的各種性狀的遺傳和變異,均是由生物本身具有的遺傳物質(主要是DNA)所決定的,而非超自然的作用所為。再如,在講述現代生物進化理論時,就必須明確生物進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而非生物自身目的的實現。當然,在防止錯誤觀點對學生的影響的同時,還要防止輕易否定那些目前尚未研究清楚而實際存在的真理。例如,過去普遍認為鳥類的祖先是始祖鳥,如果我們堅持過去的觀點,由此否定鳥類還有別的祖先,那無疑是錯誤的,因為近年發掘的“孔子鳥”,其生存年代要比始祖鳥久遠。

③忌時斷時續進行科學世界觀教育,是一個長期的、持之以恒的工作,它應該貫穿在學科教學的始終。如果科學世界觀教育在教學中缺乏連貫性,而是時斷時續,在該教育的地方沒有及時進行教育,這樣的話,生物學科教學就起不到它應該起的教育作用,學生也受不到應有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