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學識淵博的技術指揮員黃緯祿(2 / 2)

這次海上試驗以後,黃緯祿的身體越來越虛弱,胃潰瘍病複發不得不住進了醫院,但他在治療中仍然在考慮下一步工作。他一邊考慮如何完善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的性能,一邊又提出潛地火箭從海上走向陸地的設想。黃緯祿想,在研製潛地火箭的過程中,曾在陸上用發射筒試驗發射成功,現在水下發射通過了,如果再把它搬到陸上用發射筒裝在公路車上開著跑,不是又多了一種陸基固體車載運載火箭嗎!他的這一設想具體化後得到了上級的支持和批準。於是他雙管齊下,一方麵繼續指揮改進水下發射的運載火箭,另一方麵又開始領導研製第一代陸基機動運載火箭。黃緯祿不顧體弱多病,一出醫院就用5個月的時間跑了6個省的科研試驗單位,了解情況,指導工作。無論在成功或是失敗的時候,他總是鼓勵大家說:“隻要我們勝不驕敗不餒,從勝利中總結出經驗,從失敗中吸取教訓,都會產生前進的動力。”

有一次陸上發射試驗時,由於慣性平台帽蓋改後,沒有在地麵做充分試驗,造成火箭在空中程序轉彎時平台框架受阻不能轉動。火箭失去基準,姿態無法穩定,結果在空中爆炸自毀。黃緯祿帶領科技人員總結教訓:今後在地麵進行試驗時,一定要盡可能模擬空中飛行的實際情況,以便提前發現和解決問題,一切經過試驗,不帶疑點上天,這是成功的一條法則。

一次火箭進行總裝測試時,有一個繼電器偶爾出現不吸合現象,經過反複測試,這個現象不再重複,有的人就認為可能不是繼電器的問題,不再去查明原因。黃緯祿可不答應,嚴肅地說:“我們搞科學的就要有科學態度,不能來‘大概’、‘可能’,一定要抓住這個‘偶爾’不放,查個水落石出才行。”於是,他同大家一起進行測試觀察和分析,結果發現是繼電器銜鐵上有一片微小的鐵屑,當小鐵屑豎起來時,繼電器就不吸合,當小鐵屑倒下去後就能吸合,原因找到了。黃緯祿指著小片鐵屑對大家說:“可不要小看這個小東西,如果在火箭飛行過程中它突然豎起來,就會招致整個飛行試驗的失敗。”大家都為黃緯祿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所折服,無不讚賞他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的精神。

不僅如此,黃緯祿作為一名技術指揮員,憑借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對火箭各個部分及其工作狀態都心中有數,在千鈞一發的緊急關頭,總能當機立斷,鎮定自若。有一次,運載火箭進入發射前“5分鍾準備”的關鍵時刻,突然出現一級伺服機構反饋電壓表指針擺動現象。人們驚呆了,不知如何處理。黃緯祿從容鎮定地問:“平台有沒有問題?”負責平台測試的人員答:“平台沒有問題!”黃緯祿略思片刻,果斷決定:“按時發射!”指揮所裏的人都為他的決定捏著一把汗,大家的心都快跳出來了。隨著一聲巨響,火箭噴射出火焰騰空升起,發射成功了。後來黃緯祿在回答人們的疑問時說:“我們這個火箭靈敏度非常高,對陣風或微小振動都很敏感。在地麵測試時,就發現過有人走近它時,曾出現過反饋電壓擺動,因此當我問明平台情況正常時,就肯定火箭本身沒有問題,是外部原因造成的,這才下了發射的決心。”我國陸上固體機動運載火箭的誕生,標誌著我國火箭技術登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航天工程是成千上萬人集體的事業,因此黃緯祿總是依靠大家群策群力,把每個人的智慧集中起來攻克技術難關。他總結了四句話:“有問題共同商量,有困難共同克服,有餘量共同掌握,有風險共同承擔。”他說:“這四句話的核心是‘共同’兩個字,回憶我們在研製固體火箭的過程中不知遇到過多少難題,攻克過多少難關,沒有一件事不是依靠集體來解決的,作為總設計師的我,也隻是起到集體中廣員的作用罷了。但是,人們不會忘記黃緯祿為開創中國固體運載火箭事業作出的傑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