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慈雲桂立下軍令狀
慈雲桂教授是中國著名計算機科學家。為中國的計算機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在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專用電子計算機、晶體管通用數字計算機和百萬次大型集成電路計算機之後,於1978年3月又欣然接受了研製億次巨型計算機的艱巨任務。並向領導機關立下了軍令狀:一億次一次不少;六年時間一天不拖;預算經費一分不超。“現在我剛好60歲,就是豁出這條老命,也一定要把我國的巨型機搞出來!”
中國的計算機專家瞄準了世界上最先進的計算機,但是卻沒有同等的物質條件。
外國計算機公司已進入電子時代,全套的自動化流水線,而我國有些工序還停留在“象牙雕刻”的時代,元器件的質量低而不穩。
然而,“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他們從世界先進技術的百花園裏采集花粉,釀自己的蜜,為我國第一台巨型機設計了巧妙的結構:雙陣列。把計算機的“一路縱隊”改成“雙路縱隊”同時連結運算,並為之鋪設雙軌,修建眾多而合理的倉庫群保證供數。這樣,主機的主頻不變,運算速度可以成倍增加。
如果把計算機硬件比作舞台,軟件就是舞台上演出的話劇;如果把硬件比作人體,軟件則是這個人的知識和才能。而我國巨型機的軟件係統就像一塊貧瘠而荒蕪的土地。不改變這種“荒蕪”,巨型機就是一座徒有其名的舞台,一個四肢發達而頭腦貧乏的巨人。
要在短短幾年內把巨型機的頭腦武裝起來,工程量巨大得讓人難以想象,而軟件人員寥若辰星。最初隻有29來人,後來八方支援,逐漸增加到幾十人。為了裝備中國巨型機的“頭生子”,這批中年科技人員開始了長年累月的超負荷高速運轉。
為了保證巨型機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科研人員和工人們發揚當年從研製晶體管通用數字計算機培養起來的老傳統:一絲不苟,堅持質量第一。
下麵這3組數字便是例證:
全機底板25000條繞接線,12萬個繞接點,都檢查8遍以上;
全機800多塊多層印製板,每塊板上平均有5000個金屬化孔,全部進行孔壁檢查、孔導通測試和絕緣測試;
全機600多塊插件板,每塊板上有三四千個焊點,他們創造了200多萬個焊點無一虛焊的奇跡。
從1983年起,國防科大邀請了石油部、國家氣象局、總參、鞍鋼等20來個單位,在巨型機上試算了42道過去在國內其他機型上難以運算的重大題目,都得到了圓滿的結果。
1983年11月,國家技術鑒定組對巨型機的各項性能,進行了我國計算機史上最嚴格的技術考核。按規定,允許主機24小時出一次故障,但在連續考機的12天裏,主機運轉了288小時無一故障。
中國的第一台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後,張愛萍同誌親自為它題名為“銀河”。
銀河億次機的誕生,向全世界宣布:中國成了繼美、日等國之後,能夠獨立設計和製造巨型機的國家。
當我國巨型機的頭生子——“銀河”億次計算機立於太平洋之濱一片閃爍著東方文明的土地上,向世界沉靜地微笑的時刻,秉性剛直從來沒流過一滴眼淚的慈雲桂,此時,再也抑製不住內心的激動,流下了幸福的淚水。為表達自己的情懷,他寫了一首七律《銀河頌》外一首《浪淘沙》。
他在前言中寫道:“銀河億次級巨型計算機全麵考核勝利結束,算是完成了黨中央交給的艱巨任務。回顧五年多與同誌們風雨聯床、憂樂與共、知難而進的戰鬥曆程,頗饒興趣,特書此以遣懷。
銀河頌(外一首)
銀河疑是九天來,妙算神機費剪裁。
躍馬橫刀多壯士,披星戴月育雄才。
精雕豈為人稱譽,細刻緣求玉琢材。
極目遠窮千裏外,瓊樓更上不徘徊。
浪淘沙
喜訊幾回傳,笑語歡顏!披荊斬棘勇
當先。駭浪驚濤風雨急!事事年年。
捷報又翩翩,銀河顯現,人間碧落地
聯天。妙算神機今已在,億境千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