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數學中的人生觀教育指導(1 / 2)

3.數學中的人生觀教育指導

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們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識最優化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牢固地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其結果並不令人滿意:兩極分化依然出現。

教師們為了兼顧優、生而挖空心思,疲於奔命,結果卻收效甚微,事倍功半。究其原因,是不少地方的學校和教師,沒有真正地理解新課程的理念,在對學生和教師的考核中,仍然隻看考試成績,而在教學過程中也就隻能狠抓“教書”,而忽略了教育還包含有“育人”這一功能。

根據新課程要求,要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納入各學科教學之中,國務院也已下發了“關於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意見”的通知,這也充分說明我們的教育,不隻是教書,更重要的還是要育人。

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有兩個方麵的人才:發展科學技術的專業人才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建設人才。人才就好比一座金字塔,那些站在塔頂的就是那些具有高深專業知識的人才,是科學家、專家,而能夠成為科學家和專家的畢竟隻有少數的人。而那些被“壓在”塔底的這部分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的建設實用人才。他們往往都具有一技之長,在社會的各行各業中展現自己的能力和豐采,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做為一個人口教育的大國,具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農村的勞動力中18~40歲人員比重最高,占人口的58.4%。而受教育程度情況為:文盲或半文盲占7.4%,小學文化程度占31.1%,初中文化程度占49.3%,由此可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所占的比重高達87.8%。這說明,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在農村的建設中支撐了半邊天。那麼一名初中畢業生是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還是成為危害社會的“毒瘤”,關鍵就取決於初中教育階段的德育人生教育是否成功。

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專項研究,目前在我國的初中數學教學中還非常貧脊。數學作為知識的基礎,它不僅是一門技術,而且也是研究和探索其它學科的一門工具,是學習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手段的運動場,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搖籃。然而,創新能力卻是綜合了一個人的整個精神品質的能力,它把一個人的踏實、大膽、長期磨煉的毅力、精細觀察的能力、靈活思維的技巧、不懈追求的目標以及豐富淵博的知識結構全麵整合起來形成的能力。

從此,我們不難看出,我們的數學教育不僅要傳授給學生一定的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去獲取知識。在教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對他們的精神品質加以培養和磨煉,對他們的德育人生觀進行教育,這樣對於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由於數學學科的特點,對學生的德育人生教育不可能象思想政治課那樣進行專項的教育,隻能結合學科特點對學生部分個性品質進行培養和磨煉,逐漸內化品質,以便養成良好的、積極向上的德育人生觀念。比如我們在數學教學中主要從培養學生良好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踏實、大膽的精神,磨煉學生的毅力,增強學生自強的信念,提高愛國主義情操,建立科學的學習態度,樹立人生追求的目標等方麵進行教學,就會取得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