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並尊重學生原有的價值觀念。
(2)向學生明確理想狀態和社會現實的區別。
①了解並尊重學生的價值觀念我們一直強調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但現在時代發展的客觀趨勢是個人追求的實現越來越受到重視和推崇.學生從小學開始被灌輸的思想就是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大學,找一份好工作.市場經濟條件下,那些依靠個人奮鬥達到人生目標的人普遍受到大眾的讚賞。學生也就自然而然得更看中個人利益的追求。
作為教師,對於學生的想法當然不能簡單否定。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國多年來的思想教育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過於強調公大於私,所謂“公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小也是小事”,因此過去經常出現因公共利益(或以所謂公共利益之名)強迫個人犧牲其利益的事。現在的學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意識到這種觀點的不妥之處,勇於提出自己的主見,這是非常值得鼓勵的事情。
舉一個自己教學中的例子:一個學生給我出了道報紙上看來的題,主人公開車經過一個偏遠的公共汽車站,見有三個人在等車。一個生病的老太太,一個醫生,一個是和自己心儀的女孩子。如果主人公的車隻能搭一個人,那他該如何選擇呢?我當時按照自己從小所受的教育作出了自認最好的選擇:送老太太去醫院。而學生想出的點子卻是:讓醫生開自己的車送老太太去醫院,自己陪心愛的女孩子一起等車。我當時就想,為什麼我們這代人想不出這樣一個看似古怪精靈卻一舉多得的答案呢?盡管我心裏確實有過選擇和自己喜歡的姑娘多呆一會的念頭,但馬上就被助人為樂的念頭否定了。
我們這一代受了太多公而忘私,助人為樂的教育使我們思考時習慣性地忽視了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不管怎麼說,這一代學生能夠正視自己的心之所想,不再僅僅為他人而活,這種想法畢竟是難能可貴,值得鼓勵的。
還有一個學生問過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書上說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衝突時個人利益要讓位於集體利益。但很多情況下,同樣的損失由集體來承受也許算不了什麼,但由個人一力承擔恐怕就並非易事了。那集體為什麼非要強迫個人作出犧牲呢?西方國家的高速公路可以因為一座不肯拆遷的民宅繞一個彎,我們為什麼就不可以呢?我雖然覺得他的說法與傳統衝突,但又覺得說的確實非常有道理。怎樣回答這個問題,對有這類與傳統不同的想法的學生,簡單的否定絕對是不行的。可以把問題交給全班同學討論,討論非常的熱烈,結論是國家保護個人的利益不受侵犯,這是國家的性質決定的。尊重學生的想法,合理的引導讓他們自己得出結論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我們隻有充分了解了他們的想法,才可能與他們建立互信的關係,我們的教授他們才可能聽得進去。
②讓學生明確理想狀態與現實的差別。我上課時經常有學生提出異議或表示對我說的不以為然。他們覺得大人往往說一套作一套,因此對書本上的道理(也是大人編出來的)不屑一顧。
對於社會上的許多不良現象,相信這些都能隨著製度的完善和思想的進步而改善的。向學生表明一點:人的私心,在缺少健全的法律約束時僅僅依靠道德是難以製約其膨脹的,所以我們要建立一個法製的社會。
我們之所以要進行德育,正是意識到人性的缺陷的緣故。書本上講的公而忘私是一種人的理想狀態,我們是不可能要求人人都達到這一要求的,但是我們要追求人的高尚,人的自我完善,不能因為社會中的不良現象而放棄自我的改造。
最重要的是,教師自己不能因為社會上林林總總的不良現象,就憤世嫉俗,對社會喪失信心。如果教師連自己教授的內容都不相信,又如何讓學生接受呢?
綜上所述,我們在向學生講述人生觀價值觀內容時,要從各個角度入手,想盡各種辦法提高學生的認同感,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