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語文教學中開展學生的人生觀教育(1 / 2)

6.語文教學中開展學生的人生觀教育

對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曆史使命,尤其是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始終注重對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更是義不容辭。

在當今社會,許多學生人生觀渺茫、目標缺失是不爭的事實。那麼,怎麼樣在語文教學中開展人生觀教育呢?

人生觀教育要融入到閱讀教學中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崇高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該把它當作附加任務,應該重熏陶,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放到日常教學中去。”

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如何體現其人文性,基點在於情感。小學語文教材選用的都是趣味性強、膾炙人口的名篇,不僅語言文字好,而且思想內容好,教育感化作用顯而易見。“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

閱讀是一種文字信息產生強烈共鳴的複雜的情感活動,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上下功夫,就能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引起強烈的共鳴,激起情感的鮮明愛憎。

在閱讀教學中,不能光講字詞句和篇章結構,要把情感培養作為閱讀教學的主要一環來抓。每節語文課,都要在課前作好充分的準備,深刻挖掘文中的內涵與情感因子。

每當站在講台上,都要把情緒調到最佳狀態,把自己對課文的每份情感,每份理解,每份感悟,用語言、眼神、表情、動作傳遞給學生,力求與他們的情感共鳴。如在教學《秋天的懷念》一文時,可以先用平實的語言介紹作者史鐵生坎坷的人生經曆,然後用平緩的語言引出他那具有偉大而毫不張揚的愛的母親,然後,用飽滿的深情範讀課文。讓平實、緩和的語氣與史鐵生坎坷不平的人生形成對比,讓史鐵生雙腿癱瘓後暴怒無常的脾氣與寬容、內斂的母愛形成對比,讓整個課堂情感湧動,激流潛伏,讓無私、平凡的母愛蕩滌學生的心靈!這種情感的激勵,讓學生走進了作者的內心世界,走進了課文文本,也走進了實際生活。然後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母親,學生感慨萬千,他們暢所欲言:談母親的關愛,談母親的辛勤,談母親的聰慧,談母親寬大的胸懷……語言雖樸實,卻飽含深情,富有感染力。濃濃的親情、崇尚勞動和感恩的心就在這“潤物無聲”的閱讀中漸漸培養起來。

就這樣,教學《養花》使學生懂得了勞動創造了幸福;教學《開國大典》,激活了學生熱烈的愛國之情;教學《桃花心木》,學生明白了如何麵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豐碑》中那尊無名的塑像,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

人生觀教育要融入到作文教學中

《新課標》指出,好文風的形成需要艱苦的努力,其中處理好作文與做人的關係是重要的一環,文章是表情達意的工具,言為心聲,學會做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是寫好文章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