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語文教學中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
語文作為一門人文科學,不僅是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載體,它不僅負載著讓學生認識、學習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任務,了解擴展我國民族文化的內涵,同時還具有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審美教化功能。
事實上,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兩千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從《論語》中我們不難看出:孔子對弟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在人格方麵。唐代的韓愈雲:“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又從理論上將老師傳授學業的傳統功能延展為教授人生的課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然而,當今,在應試教育的指導下,我們許多教師強調更多的是學生的知識點的掌握。學生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我們固然要培養,但如果隻注重學生語文知識、語文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的滲透,這於我們的“教書育人”的教學目的來說恐怕是“小學而大遺”了。
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生觀世界觀的滲透教育,它的社會價值也是不可低估的。今天的學生就是明天的社會建設者,他們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優秀與否,特別是思想品德是否過硬將直接關係到國家未來的興衰。因而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明確國家、社會交給我們的曆史使命。
往近處看,從學生的貼身利益看,在語文中情感美育教化的滲透,對於學生的作文也是極其有益的。古人雲:“品高文自高。”所謂“感於物”、“得於心”、“形於文”,當學生真正讀懂了課文並從汲取了精華,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意誌之後,那他和作文必然是文思泉湧、汩汩滔滔,感染力自然也就較強。
對學生進行人生觀的思想感情滲透,方法有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智”與“德”的結合
在語文教學中,堅持“智”與“德”結合的原則,讓學生獲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體、形象。
各個學科的知識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點,思想性成了學科知識的內在屬性,它們互相融合,互相滲透,脫離了教材,談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說教;反之,沒有德育的教學,智育也是蒼白的。因此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智”與“德”結合是必要的。語文學科更是如此,語文教師可以通過介紹寫作背景,指導朗誦,引導學生賞析,歸納總結等方式,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掌握一定寫作技巧的同時,能更具體形象地獲得思想品德教育,更深刻地體會學科知識的思想性,從而保證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如學習宗璞的《紫藤蘿瀑布》要能使學生在了解紫藤蘿的生長曆程的同時,體會到生命的不屈、向上、永恒,進而激發自己積極向上。《誰是最可愛的人》要能使學生在熟悉誌願軍戰士的事跡同時,感受到他們的革命英雄主義、國際主義、愛國主義,深切地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這樣,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單掌握一定的語文學習技能,而且在潛移默化中,逐漸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培養學生的情感
在語文教學中,注意激發,培養學生真摯情感,使之成為積極向上的動力,也確保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過程中,動之以情,即是曉之以理的繼續,更是持之以恒導之以行的基礎,因而使受教育者獲得真摯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關鍵,是提高德育滲透效果的保證。在語文學科那些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即是一塊塊的情感天地,教師可以通過富有情感的教學,巧妙的教學手段,激發培養學生真摯情感,使學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蘊含的真、善、美,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動力。
因此,在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中,應當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積極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激發培養學生愛祖國、愛自然、愛生活的真摯情感,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單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例如,學習朱自清的《背影》要使學生在充滿父子親情的篇章裏,體會人間真情,激發愛親人、愛生活的情感,學習法國小說家都德的《最後一課》,要使學生理解遭受侵略的人們所表現出現的愛國主義情感的同時,激發他們熱愛祖國、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進一步激起少年學生、積極向上、刻苦學習,報效祖國的情思。
總之,激發學生心底的真摯情感,才會使學生逐漸脫離低級趣味,而產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覺追求真、善、美,樹立遠大的目標,並為之而奮鬥。
重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材中德育的內容,不可能像學科知識那樣處處明顯,它往往是內在的、深層的,個別是隱蔽的,思想教育是滲透在學科知識的方方麵麵,與學科知識融而為一,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不能僅停留在那些表麵的內容上,而應當是深入挖掘教材內在的德育因素,語文學科的德育,材料雖然豐富,同樣需要我們多方麵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滲透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