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教育家1(3 / 3)

孔子的治學精神是十分可貴的,值得我們學習,而孔子的治學方法,也很有價值,孔子認為治學既要“博學於文”,又要“多聞”、“多見”。他認為從實際生活中學習,也是求知的一條重要途徑和方法。在治學中堅持實事求是。在做學問上,如果文獻不足,他就重新考察,從不胡編瞎造,反對道聽途說。他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不強不知以為知,這樣做才“是知也”。他反對那種不懂裝懂的學習態度,對那種“本來沒有,卻裝著有;本來空虛,卻裝著充實”的人,他是很反感的,認為這種人不僅永遠不能由不知到知,而且也永遠不能由知到智,是不明智的表現。在治學上,他杜絕了四種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憑空猜測,不絕對肯定,不拘泥固執,不自以為是。他還主張學以致用,學行結合,認為學習探求知識的目的是為了運用知識和修養正身。他說:熟讀了《詩經》300篇,叫他去處理政務,卻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國,卻不能獨立應對;讀得雖多,又有什麼用處呢?不能將知識加以運用或不會運用,等於沒學。孔子還提出了“學而時習之”的學習原則,他注重學習過程中複習和練習這一環節,認為既學又習,邊學邊習,才能搞好學習。他認為學習了,然後再經常溫習、練習、實習,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技能,獲得了成果,內心感到愉快與滿足,不也令人喜悅麼?他還說溫習舊知識,並能從中獲得新的體會,新的見解,這樣的人就可以做老師了。他主張從舊的知識中得到啟發,悟出新的道理來,這涉及到對新舊知識關係的看法,是符合人的認識規律與教學規律的。他認為學習本身是不斷實踐的過程,要反複地學習實踐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學的知識,對所學的知識熟練了,融會貫通了,便可舉一反三,告諸往而知來,由已知探求未知。

孔子關於治學的論述也是他教育思想中的精華之一,其反映出的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思想,今天仍可作為借鑒。

孟子

孟母三遷與斷織勸學

孟子名軻,戰國中期(前372~前285)鄒國人。鄒國是與魯國鄰近的一個小國,地點在現在的山東省鄒縣。

孟軻父早死,小時由孟母教養。孟母很注意對孟軻的教育。傳說孟家先住在墳墓附近,孟軻小時候做遊戲就學埋葬死人,孟母惟恐這樣下去對孟軻產生不良的影響,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軻住在集市旁邊,又去學商販叫賣,孟母感到這也不是教育孩子的環境於是又把家遷到學校旁邊,使他便於學習禮儀,孟家最後定居下來了,這就是流傳很久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據傳孟軻小時候,讀書不努力,貪玩好耍。有一天孟母問他為什麼不好好學習?孟軻說:“我的東西弄丟了,剛去把它找回來。”孟母聽了很生氣,就用刀把機上正在織的布割斷。孟軻又驚又怕地問:“母親為什麼這樣做?”孟母說:“要你用功讀書,就是要你成名。現在你不學習而去玩耍,就像我割裂機上的布一樣,布斷了再也難以接起來了。”此後孟軻懂得刻苦學習了,這也就是流傳已久的“斷織勸學”的故事。《三字經》寫的:“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就是指的這兩個故事。

還有一個“殺豚不欺子”的故事,說的是孟母對孟軻施以誠實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有一次,鄰居家磨刀霍霍,正準備殺一頭小豬,孟軻非常好奇,問孟母:“鄰居在幹什麼?”孟母說:“鄰居正在殺豬。”孟軻說:“殺豬幹什麼?”孟母笑了笑,隨口說道:“是給你吃啊!”剛剛說完這句話,孟母就後悔了,心想本來不是為孩子殺的豬,我為什麼要欺騙他呢?這不是教他說謊嗎?為了彌補這一過失,孟母真的買了鄰居的豬肉給孟軻吃了。

無論“孟母三遷”、“斷織勸學”和“殺豚不欺子”故事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如何,但故事所反映的主題思想是與孔子“學而優則仕”以及儒家重視的道德教育傳統思想是一致的,其中包含有重視教育與環境的作用,也包含有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中國古代有重視家庭教育的傳統,良好的家教是培養人才的一個重要條件。

孟軻稍長,從學於子思的弟子,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孔亻及,所以司馬遷說他“受業子思之門人”。孟軻通《五經》,尤長於《詩》、《書》、《春秋》。他雖沒直接受業於子思,確屬於子思學派,後世也稱他與子思一派為“思孟學派”。孟軻以孔子的繼承者自豪,還歎息自己出生晚,他對孔子尊崇備至,說古聖人的行為我可惜都沒有做到,至於我的願望乃是向孔子學習。

孟軻是孔子的崇拜者,他一生的出處進退也與孔子相似。成年以後從事私人講學,中年以後懷著政治抱負遊曆四方,但不見用。晚年回到故鄉從事教學和著述,孟軻的一生,除中年以後有20多年遊曆各國外,主要從事教育事業,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當作人生的樂事。這是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把“教”與“育”二字聯係起來;也是第一次提出把培養天下優秀人才之事當作人生最大的快樂。孟子的學生留下名字的雖沒有孔子的學生那麼多,但就《孟子》一書所記確切可考的也有10多人,如公孫醜、萬章、樂正子、公都子、屋廬子、孟仲子等。

據《孟子》載:孟軻遊曆各國時跟隨的車輛數十,從者數百,可見他的學生和隨從還是不少的。對於諸侯,他是很傲氣的,他認為向諸侯進言,就得輕視他們,不要把高高在上的諸侯地位放在眼裏,即不被權貴們的威勢所嚇倒而挫傷了說者的鬥爭勇氣。權貴們有財富、爵位,而我有仁義道德和學問,我為什麼覺得比他們少了什麼呢?公然表示與國君分庭抗禮,可見當時知識分子的思想是相當解放的。所以當時知識分子能夠在文化學術領域縱橫馳騁,少有顧忌。孟子說:“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意思是說,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今日的社會裏,除了我還有誰呢?我為什麼不快樂呢?這句話表現了孟子的膽識、氣魄、曆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當時齊國的國都臨淄設有“稷下學宮”,招攬各國著名學者到學宮講學,一時成為四方學者薈萃之地。它雖是國家辦的學校,但不同於西周的官學,而是專為延聘各家各派學者來齊國講學而開設的,為各家各派提供自由爭辯的公共講壇,實際上是一所兼容並蓄各個學派的學府,包括儒、道、法、名、陰陽各家和“學無所主”的學者,孟子曾遊學於此,並備受優禮和尊重。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以後的封建統治者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後人把孔孟的主張合起來稱之為“孔孟之道”。

晚年孟子回到家鄉從事教學,同他的弟子公孫醜、萬章等一起把他的言論編成《孟子》7篇。《孟子》與《論語》一樣,也是語錄體。各篇章之間無必然聯係。但其對問題的闡述,富有較強的邏輯性,具有論說的特點,其中有精細的刻劃,生動的比喻,流暢的文字,曲折盡情,波瀾壯闊,這說明戰國時代,學術思想界的形象思維與理論思維的水平都大大提高了。孟子自稱“好辯”,也是戰國中期著名的辯論家。《孟子》同《論語》一樣,是研究先秦教育思想的重要著作。《孟子》這部書的主要內容是講政治與教育問題,其哲學觀點也是從道德倫理問題出發而展開的,很值得我們一讀。

講道德,說仁義

《三字經》說:“《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僅12個字,概括了《孟子》這本書的中心思想,亦突出了孟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強調了‘仁義道德”的教育。

孟子在興辦教育的過程中,十分重觀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他認為教育是仁政的一部分,沒有教育,仁政是不能實現的,而進行道德教育能使君主大臣明人倫,老百姓們親愛相處,這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他說過:如果居上之人不懂禮義,居下之人不知學習仁義道德,則易於為亂,違法亂紀的人都起來了,害民之事就會層出不窮,國家滅亡即在旦夕,沒有多長時候了。所以他在講了一番仁政(包括經濟措施)之後就說,必須設立學校(庠、序),進行孝、悌、忠、信等方麵的教育,有了這樣受過教育的人民,就可以戰敗秦、楚那些強國,可以得天下。

“性善論”是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心理基礎。孟子認為人的本性就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在於保持善性,培養善性,擴充善性,並排斥環境中壞事情的汙染和損害。孟子的“性善論”的基本觀點是:人生來就有“良知”、“良能”,人人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種萌芽——“四端”,並人人具有由這“四端”發展而成的“仁、義、禮、智”四種道德。他把這些道德觀念說成是天賦的,不是由於外人給予的,是與身俱來的,隻要把已經失去的善心收回來就夠了。孟子認定教育的作用並不是要自外注人一個人本來就沒有的東西,隻是在於把人天賦的善端加以保持、培養、擴充、發展,或把已經喪失的善端找回來,排斥環境中的汙染和損害,啟發一個人恢複天賦的道德觀念,促使其對固有善端的自覺,使之發揚光大,而成為道德上的完人。

孟子認為凡是人類都具有先天的德性,好像有口都能識味,有耳都能聽音,有目都能觀色一樣,有心便都能識理義,他把這稱之為“同類性”,並認為聖人和我們同類,具有同樣的心,所以他說:“人皆可以為堯舜”。這樣就得出了一個人人平等的結論。這不但論證了人人都可接受教育,都有培養成為聖賢的可能性,而且也反映了孟子的自然主義的教育思想的傾向。人人隻要按照自然的天性,給以良好的環境和教育,如同種莊稼一樣,給以充分的陽光雨露,如同種樹造林一樣,不要常去砍伐,就都能生長得很好。這裏包含著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思想,內因雖有善質,但還要靠外部的環境和教育的作用,這是孟子從“性善論”觀點出發論證教育作用的合理因素。

在道德教育中,孟子注重培養舍生取義的精神。孔子在教育中注重“仁”,而孟子在教育中注重“義”。如孔子曰“殺身成仁”,孟子則說“舍生取義”。孟子認為無論做什麼事應看它當為還是不當為。兩樣東西你都想要,但總要放棄一樣,取其中的一樣。如生命和道義都是我所喜歡的,如果二者不能並有,即使犧牲生命,也要保全道義。生死與榮辱發生矛盾時,誌士仁人寧願光榮而死,不願屈辱而生。死雖可惡,但還有比死更可惡的行為,就不應避死而苟活,那就要舍掉個人的幸福以至生命,實現其道德理想。可見孟子認為道德生活比個人幸福、比個人生命都重要。這種道德境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華民族曆史上出現過許多民族英雄,與孔孟成仁取義的教導不無關係。

孟子根據“取義”提出了大丈夫的標準,他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意思是說,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這就是所謂“大丈夫”,即有誌氣有作為的人。孟子認為,隻有這樣的人,經得起富貴。貧賤和暴力的考驗,才能自覺地為實現仁政理想而獻身,才能把道德規範的認識轉化為自己的堅強信念。這條著名格言是後人經常提起作為自勉或教育青年的,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寫照。

由於孟子把道德歸於天賦,所以他的道德教育方法偏重於存心養性、寡欲和自反等方麵。他同孔子一樣要求“立誌”,其內容便是誌於仁義,有了仁義的誌向還要能保持不變,這叫做“持誌”。他認為能立誌、持誌的人,才能“養氣”。他很重視“氣”,但“氣”要由“誌”來統帥,有了“氣”才會有實行仁義的勇氣。孟子自稱他善於“養吾浩然之氣”,他的功夫就是平日能“集義”、“積善”。經過長期鍛煉與積累就產生了一種“至大至剛”的氣,充塞於天地之間。這種話聽起來好像有點神秘色彩,其實是有道理的。我們常講“士氣”、“民氣”、“朝氣”、“勇氣”、“一鼓作氣”等,主要是我們平日行事有理有義,或者進行的戰爭是正義的,或者胸懷符合人民利益的遠大理想。

孟子注重存心養性,是因為他認為人的賢與不賢,決定於他對先天的善端能否“存”、“養”和“擴充”,所以不可放蕩,放了心就要收回來,如果誠實無虛地做到了這些,那就是最大的快樂。孟子強調寡欲,如果寡欲,即使失去了一些善心也不會多;如果多欲,即使能保存一些善心也就不多了。他主張寡欲而不是滅欲,滅欲是不對的,人不可能完全沒有欲望,正當的欲望是無害的,有時還是推進社會進步的動力。孟子還認為人會有過,改了就好,不要老是追究。他指出人的禍福都是自己求得的,什麼事都要“反求諸己”,譬如你愛別人,可是別人還是不來親近你,你就該反問自己仁義之心是否不夠;你擔任治理國家的工作,但是社會治安紀律卻不好,那就要反問自己采取的辦法是否不明智;你以禮貌待人,但人家不答理你,那你就應該反問自己的謙恭是否合適。任何行為如果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便要反躬自責,他還警告人們不要“自作孽”,凡是自作孽的人必然得到惡報,無法挽救了。此外他還進一步要求人們“與人為善”、“善與人同”,要求廣泛地向周圍學習,吸取所有的善集合到自己身上,並以此為快樂。認為這種主動、積極的“樂善”精神,推動著互相幫助,大家共同為善。

孟子在道德教育中還注意意誌鍛煉,他不像孔子那樣重視感情的陶冶,而是特別注重挫折教育,在實踐中進行意誌磨煉。他認為一個人的道德、聰明和才智,都是在艱苦和患難中鍛煉出來的。他曆數傳統中的堯、舜、管仲、孫叔敖、百裏奚等任大事者,說明人才都是在艱苦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說將要擔任重大責任的人,應當先經過一番艱苦鍛煉,必先使自己的心誌受到磨煉,筋骨受過勞累,體膚受過饑餓,身邊時常缺資少粕,不能任意行動,這樣才能震動他的心魄,堅韌他的性格,增加他忍受的能力,有了過失才能改,經過迷惑和思慮才能有所作為。孟子說:“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他還教導學生:“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逆境時要獨善其身,順境時要兼善天下。孟子把在實踐中進行意誌鍛煉當作造就一個偉大人物的必備條件,這是很有意義的。孟子的這些道德格言是我們在社會生活中經常看到的,也是我們在道德教育中可以借鑒的。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孟子認為“善教”是“得民心”的重要手段,他認為良好的政治趕不上良好的教育那樣獲得民心,良好的教育可以得到百姓的擁護。所以他把教育看得比政治還重要,終身為之傾心盡力。他明確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為自己一生的最大樂趣之一。雖然他曾批評過那些“好為人師”的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但他自己卻還是尊重老師,重觀教育,並樂於做一名受學生愛戴的好敦師。

孟子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與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他和孔子一樣強調因材施教、啟發誘導。他認為對學生的教育,應采取有德者成其德,有才者成其才,有的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言語行動示範教育他,有的學生則不去做具體指導,讓他自悟,自己明白道理進而努力上進。他認為教師能自如地采取因人而宜的教學方法,教學便可收到圓滿的效果。孟子在啟發誘導時,采取對學生“引而不發”的態度,像射箭那樣以躍躍欲試的姿態去啟發學生,在教學中,他不急於把答案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自己解疑,激發學生勇敢進取的學習精神,如他教育弟子學習必須持之以恒,就以掘井打比方:一口井打了很深,但還沒有打出水來,如果不堅持打下去,這口井就報廢了。他說學習也是這樣,沒有堅持精神,就會半途而廢,徒勞無功。

在教學方法上,孟子還強調循序漸進的原則。他說,教學過程如同流水一樣,必須“盈科而後進”,意思是說流水遇到坎坷時,必須等水盈滿之後才能繼續往前進行。他還講了一個宋國人“拔苗助長”的故事,這個宋國人擔心禾苗不長而一一拔高,疲倦地回到家裏,對家裏人說,今天我累壞了,幫助禾苗生長了。他兒子趕快跑去一看,禾苗都枯槁了。孟子認為違背客觀規律地去幫助禾苗生長的人,這種助長行為,不但無益,反而有害。他以禾苗的自然生長來比喻人在受教育過程中的發展,他一方麵主張盡力耕耘,反對放任自流,另一方麵又反對拔苗助長,反對急躁冒進,急於求成。要求教學過程中遵循客觀規律,腳踏實地循序漸進。

葉聖陶先生生前很讚成孔孟的一些教學方法,他寫了一首詩:“找到根源古有雲,憤悱啟發最精純。揠苗刻板都拋卻,樂育全新一代人。”他主張現代教育應吸取古代孔孟的啟發誘導、反對拔苗助長等優良的教育方法。

孟子認為在引導學生如何學習上,除了要專心致誌、堅持不懈、由博返約外,尤其提出要主動自得。孟子認為學習應有主動性,要自覺地去學習才會有所得。因為被動的學習是外力強加的知識,內心並無所求,亦無所得,隻有自覺主動地刻苦鑽研,才能透徹地理解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的時候才能左右逢源。為了啟發學生主動自得,孟子很注意培養學生大膽懷疑的精神,他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完全相信書,還不如沒有書。他還認為學習中要靠思考,“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大膽存疑,獨立思考,才能獲得真知灼見。為了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他平時教學就注意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有一次,他講男女不親手接東西是禮時,就說:“如果見到嫂子掉到水裏,而不伸手去拉她,把她救起來,那就是豺狼了,從何談禮呢?”孟子不僅提出了倫理道德的新見解,而且還幫助學生克服呆讀死記的弊病,活躍了學生的思維。

在教學語言上,孟子可說是一位大師。在先秦諸子中,他是以能言善辯著稱的。他犀利的語言和敏銳的洞察力往往使論敵歎服,而在教導學生時,他的語言卻變得委婉淺顯、通俗易懂,他常常以一些生動的小故事來說明深刻的道理。如“拔苗助長”、“五十步笑百步”、“緣木求魚”、“專心致誌”、“得道多助”、“杯水車薪”、“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等等。他說當一個教師,應“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你想教導別人,必先使自己明白,然後再去教別人明白,如果你自己還糊裏糊塗,怎樣使別人明白呢?這話是何等的深刻。在《孟子》一書中,用較恰當的比喻來說明問題的地方,不下數十處,可見善於比喻、深入淺出是孟子教學語言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