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教育家2
董仲舒
董仲舒其人其書
董仲舒(前179~前104)廣川(今河北省景縣)人,是西漢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有漢代“孔子”之稱。
他出生於一個田連阡陌、牛馬成群、家有大批藏書的富人家庭。自幼勤讀儒學,“三年不窺園”,連家裏的花園看也不看,專心向學,經常騎的馬不去分辨雌雄,他喜鑽研書本,達到如癡若愚的程度。中年收徒講學,“下帷講誦”,講學時,掛上一幅帷幔,他在帷幔裏邊講,學生在帷幔外邊聽。招的學生多了,有時就叫他的得意門生轉相傳授。他的聲譽大,漢景帝時,他因專精《春秋》經而被選任為博土,但漢景帝崇尚黃老道家學說,朝廷不太重視他,他無事可做,仍教書授徒。
漢武帝即位後,讓全國上下推薦人才以備谘詢,建元元年(前140)時,董仲舒39歲,被漢武帝召見,武帝接連對他進行了三次策問,基本內容是關於天人關係,也稱為“天人三策”,他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創太學”、“改革選士製度”、“興教化、正萬民”等重大決策,同時還論證了天人關係、天人感應、神權與君權的關係等重大問題。漢武帝對他的意見十分讚許。
對策後,董仲舒被派到江都易王劉非那裏任國相。劉非是漢武帝的哥哥,是一個十分粗暴、蠻橫、野心勃勃的武夫,劉非知道董仲舒是當時聲望很高、舉國知名的大知識分子,因而對董仲舒格外尊重與重視,想讓董仲舒輔助他推翻漢武帝、篡奪中央政權。董仲舒規勸劉非,對劉非講了《春秋》經中維護“大一統”的精神,暗示他不要稱霸,並對劉非講:“仁人者,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意思是說,做為“仁人”,應重義忘利,一個仁者要盡量以道義來端正自己,不要去追求個人物質利益,要盡量光明美化封建道德,不要去計較個人得失。董仲舒認為重要的是國家整體的“道義”,而不是局部的或個人的“功利”。實際上是規勸劉非一類應放棄過多的特權,不要鬧分裂,應服從中央朝廷長遠的統一的根本的利益。
公元前135年,皇帝祭祖的地方長陵高園殿發生了大火。不久遼東的高廟也發生了大火。董仲舒認為這是宣揚天人感應、災異迷信的好機會,他不顧身患重病,匆匆忙忙起草了一份奏章,他想借這兩次大火說明上天已經對漢武帝發怒,“首勸其(武帝)殺骨肉大臣”。正巧中大夫主父偃到董仲舒家做客,主父偃趁董仲舒不注意把其奏章草稿偷走了,交給漢武帝。武帝看後大怒,要殺董仲舒,幸虧董仲舒的學生呂步舒等苦苦哀求,才免於一死,但董仲舒的江都易王相被罷免了。從此他又回到家鄉從事教書活動。
公元前125年,董仲舒又做了膠西王劉端的國相。劉端也是漢武帝的哥哥,比劉非更凶殘、蠻橫,過去不少做他國相的人都被殺掉或毒死。劉端對董仲舒還比較尊重,因為董仲舒是全國知名的大儒,劉端也想依靠董仲舒輔助,使他稱王稱霸。但董仲舒一直提心吊膽,小心謹慎,唯恐在這裏時間長了遭到不測,於公元前121年以年老有病為由辭職回家,從此結束了他的做官生涯。
董仲舒晚年,諸事不問,隻是埋頭寫作與教書,但朝廷有大事,仍派專人向他請教。死後葬於京師長安西郊,有一次漢武帝經過他的墓地,為了表彰他為漢朝廷的效勞盡忠,特下馬致意。由此董仲舒的墓地,又名為“下馬陵”(在今西安市和平門內迤西一段地區)。
董仲舒的著作很多,但絕大部分失傳了。流傳至今的隻有一本《春秋繁露》和《史記·儒林列傳》、《漢書·董仲舒傳》中的有關資料。“繁露”,是王冕前後所懸的玉串,有聯貫之意,以此比做《春秋》經的屬辭比事。《春秋繁露》就是董仲舒對《春秋》經有關內容的解釋和發揮,或許是他講學的部分講稿。《天人三策》又稱《舉賢良對策》,附在《漢書·董仲舒傳》之後,漢武帝與董仲舒一問一答,是很寶貴的思想資料。
“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
董仲舒學識淵博,弟子眾多,為皇帝所賞識,在他接受漢武帝親試“賢良”之士的三次策問中,為漢王朝提出了文教政策的建議。他繼承了孔孟的“德治”、“仁政”思想,並賦予神學觀點,用“天人感應”之說,宣稱天是至上的主宰與君權神授的思想,又講天道有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天意尊陽而卑陰,重德教而不重刑罰,他把教育當做國家的大事,十分重視教育的作用,指出:“南麵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意思是說,王者在治理天下時,沒有不把教育當作主要任務的。
為了加強思想的統一,董仲舒對漢武帝建議“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他認為重視統一是天地不變的原則,凡不屬於六經和孔子的學術的,都一律禁止,不許齊頭並進,這樣邪僻的學說消滅,然後學術的係統可以統一,法度就可以明白,人民也知道所應走的方向了。他明確提出以“獨尊儒術”作為統一的指導思想,用來維護封建中央集權的大一統,而使臣民知其所守與所從,這最適合於加強封建中央皇權和鞏固封建製度一統天下的事業,因此遂被漢武帝所采納,作為漢王朝統一的政治指導思想和文教政策的主旨。
為了培養和選拔精通儒經的人才,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開創太學以培養賢士,他說,乎日不養士而想要求賢,就好像不雕刻玉而要求玉有文采一樣,那是辦不到的。所以他說培養人才沒有比辦好太學更為重要的了,太學是賢士所由出,教化的本源。他建議漢武帝興辦太學,聘請高明的教師來教養天下的人才,常考核他們,發展他們的才能,那麼英俊的人才就可以得到了。漢武帝采納了這一建議,於公元前124年下詔在京師長安正式設立了太學,以儒經博士為學官——專職教授,招收弟子50名,授以儒經,為國家培養官吏。這便是漢代正式成立太學之始。商周時代我國雖然已有了大學的初步形式,但嚴格地說,以傳授知識、研究專門學問為主要內容的最高學府,卻是從漢武帝時創立的太學開始的。所以由董仲舒建議漢武帝設立太學的舉動,在中國教育史乃至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有重要意義。漢代太學與歐洲的雅典大學、亞曆山大裏亞大學等同處於最古老的地位。
然而設太學以培養人才,周期較長,且人數有限,因此董仲舒又提出了“選士”辦法,即建議各級官員重視發現、推薦和選拔社會上既有的人才,並建議各級官員所選拔的人才如屬賢才則有賞,所選的人才如不肖則有罰。而且董仲舒還注意到在實踐中考察人才的賢德與才能,主張度量了才能再給他們以官職,考察了德行再來給他們以職位,反對憑資曆、熬年頭、論資排輩,不要以日月的積累計功,這也是很有價值的思想。由於培養人才和選拔人才雙管齊下,故能遍得天下之賢才。這種培養與選拔相結合、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同步前進的思想,不僅對封建時代的教育發生了重大影響,對今天我們改革教育、培養和選拔人才也是有啟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