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事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做對的,但能把簡單的事做對並不難,難的是持續地做對。我們每個人都會做卻又不屑於做的事情,貫穿於整個日常生活中。其實,簡單不等於淺薄、簡陋、粗放,簡單是深刻、豐富、精細,豐富才能簡單,精細才能簡約。

5.工作能夠分清輕重緩急

一個優秀的教師懂得如何把重要而緊急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控製自己,防止自己變成一位“工作狂”,他們懂得如何授權他人,如何減少幹擾,如何集中注意力,利用好精力充沛的時間,因為他們養成了一個良好的思考習慣:做事分清輕重緩急。

把事情按照重要程度和緊急程度分為四個層次:即重要且緊急的事;重要但不緊急的事;緊急但不重要的事;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

重要且緊急的事情

這類事情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是當務之急,有的是實現你的事業和目標的關鍵環節,有的則和你的生活息息相關,隻有合理高效地解決完,你才有可能順利地進行別的工作。這種事情緊急而重要,你必須盡快把它們處理好,不能再拖延。

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

這類事情不是最重要的,但是關係到你的長遠發展。

對這些事情的處理好壞,從一定角度反映了一個人對人生目標和進程的判斷能力。因為這些事情是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重要而又不是必須立即完成的事情。

這些事情的最大特點是沒有規定的限期,如果沒有被其他人催促或有現實因素的刺激,可能將被永遠拖延下去。

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

可以說,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的事情。這一類事情表麵上看起來是極需要的,而且要立刻采取行動,但是如果客觀地來審視這些問題,我們就應把它列入次優先的事項中去。

大凡低效能的教師,他們每天80%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緊迫的事”上。也就是說,人們慣常的習慣是按照事情的“緩急程度”決定行事的優先次序,而不是首先衡量事情的“重要程度”。

按照這種思維,他們經常把每日待處理的事區分為如下的幾個層次:

今天“必須”做的事(即最為緊迫的事)。

今天“應該”做的事(即有點緊迫的事)。

今天“可以”做的事(即不緊迫的事)。但在多數情況下,重要的事卻不緊迫。比如長遠目標的規劃等,往往因其不緊迫而被那些“必須”做的事無限期地延遲了。而優秀教師懂得做要事而不是做急事。

既不緊急又不重要的事情

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這樣的事情——不需要即時處理,甚至不需要處理的事情。如果把精力放在這些事情上麵,純粹是浪費時間。

但在實際生活中,所有的工作都既有緊急程度的不同,同時也有重要程度的不同。現實中,可以用下麵的乘式來解決做事的優先順序:用重要性乘以緊迫性。即:

優先順序=重要性×緊迫性

根據這兩個維度,我們可以將工作分成四類。

第一類:緊急、重要的事情(位於第Ⅰ象限)

第二類:不緊急、重要的事情(位於第Ⅱ象限)

第三類:緊急、不重要的事情(位於第Ⅲ象限)

第四類:不緊急、不重要的事情(位於第Ⅳ象限)

緊急不緊急重要Ⅰ事情:危急緊迫的問題;限期完成的會議或工作。

Ⅱ事情:準備工作;預防措施、計劃建立、維持人際關係;尋找新機會。不重要Ⅲ事情:造成幹擾的訪問;臨時插入的事;電話、信件、郵件、報告、會議;直接而緊迫的問題;許多迫在眉睫的急事。Ⅳ事情:瑣碎而忙碌的工作;某些電話;消磨時間;娛樂活動。在現實生活中,你能分清每件事情所處的方格嗎?你把大部分時間花費在哪個方格了呢?

如果是Ⅰ,說明你總是忙於應付那些無窮無盡的緊急事。被一個又一個的像大浪一樣向你湧來的問題,弄得焦頭爛額、狼狽不堪。你始終忙忙碌碌卻效率低下。要是總是這樣,遲早有一天你會被擊倒、壓垮。

如果是Ⅱ,說明你有著“做要事而不是急事的良好習慣,這正是優秀教師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模式——把大量的時間用在重要的事情上。這些事情雖不緊急,但它卻決定了我們的生活質量、受教育程度、工作業績等。有了這個良好的習慣,你會凡事製定計劃,按時工作學習,堅持鍛煉身體,這樣你就能避免不必要的緊張和慌亂,始終保持良好的狀態。

如果是Ⅲ,說明你的工作自主性與效率都不高。你盲目地追隨繁雜的事務,而不考慮它對你是否有益。你會發現自己的時間根本是不自由的,你已經被緊緊束縛在別人的議事日程上。如果不努力改變做事風格,你的生活和工作都將陷入被動局麵。

如果是Ⅳ,說明你是一個很情緒化的人,既沒有教學質量,也沒有工作效能。你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毫無價值的事情上麵,長此以往,你將一事無成。

工作是要有章法的,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一步一步地把事情做得有節奏、有條理,才能達到良好結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優秀教師在處理一年、一個月或一天的事情之前,總是按分清主次的辦法來安排自己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