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繁為簡的要訣是減少無端的聯想和後悔心理,就事論事;心理製衡的重點是不能不對比,也不能泛對比。恰當對比是比低不比高,比不幸者而不比榮幸者。心態並不能代表高度的理智,但是心態直接決定情緒的起伏和憂喜。唯思想單純者和超脫的智者能做到寵辱不驚、臨危不懼、心平氣靜。所以,心態需要修養,修養必須有洞察事物的睿智,方能擁有平和的心態。
身體快樂
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是身體的健康。好的心態有益身體的康健,一個健康的體魄,正是好心態必不可少的支撐。有了心理平衡,才有生理平衡,有了生理平衡,才可能有健康。
在人生擁有的資本計算式中,身體的健康狀況是第一位數,其餘係數如物質財富、精神財富、事業、家庭、情感等皆為一位數以後的零。如果第一位數為零,後麵的零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可見身體是我們從事任何工作的本錢,也是快樂的基石之一。
成功快樂
快樂工作不可僅僅把工作視為謀生的手段,而要當作一項事業來做,當作生命的需要、精神的需要來做。這樣才會給你帶來成功的喜悅。
要獲得事業的成功,必須努力奮鬥。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過:“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兩件事——努力獲得你所需要的;然後去享用它。”所謂獲取所需,並不是簡單地實現一個小小的願望,主要是指事業上的成功。享用並非坐享其成,坐吃山空,而是消化和鞏固成果。
要成功當然首先必須用功。隻有充分相信耕耘,把收獲的希望放在耕耘上,才能獲得成功的快樂。
知足快樂
人生非常矛盾的選擇是知足和知不足。常常是知不足容易而知足難,知不足是一種欲望的反應,知足卻是一種理智的抑製。
知足者也較多地涉及到心理比較問題:如果拿自己的不足去與別人的富足相比,越比較越令人沮喪;如果拿自己的優勢去比較別人的弱勢,越比較越沒有不滿足的理由。要自尋煩惱,你就去尋找高不可攀的目標;要尋得心靈的慰藉,你不妨多比較低於自己生活水準的群體。
修養快樂
修養快樂其實就是學習快樂。良好的修養是快樂的重要源泉,而且可以使你終身受用。修養大體包括道德修養、黨性(責任感)修養、情商、智商修養等。
通過學習修養可以樹立遠大理想,可以益智,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可以寵辱不驚,從容麵對生活和工作中的波瀾起伏,守護住自己一份良好的心境。修養能使你認清個人的價值,發揮潛能;能使你參透生命的內涵,優雅而充實地生活;能使你明白工作的意義,從而更加精神抖擻地、愉快地投入工作。
5.以愉快的心情進行工作
也許人生的最大快樂就在於有目的地、朝氣蓬勃地工作,一個人的信心、活力和其他種種優良品質都依賴於它。
在牛津大學流傳著關於一個非常卓越的建築師的故事,他接受了長時期的良好教育,並且到古老的東方作過旅行。然後回家準備從事一項實際工作。他決定能找到什麼樣的工作,就從什麼樣的工作入手。因此,他從事了一個與房屋維修有關的職業,這是一個最下賤而且報酬最低廉的職業。但是,這位建築師卻有著良好的心態,沒有改行。並且,他下決心要一直做下去,因此,他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在一個非常炎熱的六月天,一個朋友發現他跨坐在屋頂上全神貫注於房屋維修工作。他用手擦了擦臉上的汗珠,大聲喊道:“對於這個走遍了全希臘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職業。”他就是這樣全身心地一絲不苟地從事自己的工作,直到他一步一步轉入其他報酬更為豐厚的職業,最後達到他輝煌的頂點。
愉快的工作心情是極為難得的財富。它能促進工作的順應性,使時間在不知不覺中過去。智慧的精髓就在於愉快與勤奮的結合。所以,愉快地工作是成功之道、幸福之源。
6.如何養成快樂的習慣
快樂純粹是內在的,它不是由於客體,而是由於觀念、思想和態度而產生的。不論環境如何,個人的活動能夠發展和指導這些觀念、思想和態度。
除了聖人之外,沒有一個人能隨時感到100%的快樂。你的意見可能使事情更不樂觀,甚至在遇到悲慘的條件和極其不利的環境時,我們也很難做到快樂,其實即使不能做到完全的快樂——隻要我們不在不幸之中再加上自憐、懊悔的情緒和於事無補的想法,快樂也是比較容易把握的。
快樂或隨時保持人的思想愉悅的觀念,能夠在漫不經心的練習中巧妙地、係統地培養出來。首先,快樂不是在你身上發生的事,而是你自己所做的,取決於你自己的事。如果你等著快樂主動降臨,或者碰巧發生,或者由別人帶來,那你可能要等很長時間。除了你自己以外,誰也無法決定你的思想。這個世界上和我們的私人生活中,不斷出現的各種因素和“事實”,它們不是體現出一種悲劇、抱怨的看法,就是一種樂觀、快活的看法,這完全取決於我們的選擇。
能否快樂的關鍵問題僅僅在於我們主要注意哪一方麵,思想集中在哪一方麵。
7.如何使自己陶醉在工作中
成功的人必須有健康的身體和無限的精力,全身心投入工作中,才會得到“忘我”的快樂,這種快樂是因循苟且者永遠享受不到的。
沒有人能永遠全神貫注,事實上也沒有這種必要。隻要養成習慣,必要時便可把精神集中在工作上,你會發現生活比以往更有味道,因為你已學會專心做一件事,你會工作得更有勁,也玩得更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