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風論篇第四十二

【原文】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髒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說。

岐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佚憟而不能食,名日寒熱。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

風氣與太陽俱人,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幹,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月真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癘者,有榮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日癘風,或名曰寒熱。

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

風中五髒六腑之俞,亦為髒腑之風,各人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人係頭,則為目風眼寒。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人中,則為腸風飧泄。外在腠理,則為泄風。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

帝曰:五髒風之形狀不同者何?願聞其診及其病能。

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自並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差,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啉,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

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幹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墯,四支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

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麵痝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焰,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月真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

首風之狀,頭麵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

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幹善渴,不能勞事。

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幹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帝曰:善。

【解讀】

黃帝問道:風邪侵犯人體,或引起寒熱病,或成為熱中病,或成為寒中病,或引起癘風病,或引起偏枯病,或成為其他風病。由於病變表現不同,所以病名也不一樣,甚至侵入到五髒六腑,我不知如何解釋,願聽你談談其中的道理。

歧伯說:風邪侵犯人體常常留滯於皮膚之中,使腠理開合失常,經脈不能通調於內,衛氣不能發泄於外;然而風邪來去迅速,變化多端,若使腠理開張則陽氣外泄而灑浙惡寒,若使腠理閉塞則陽氣內鬱而身熱煩悶,惡寒則引起飲食減少,發熱則會使肌肉消瘦,所以使人振寒而不能飲食,這種病稱為寒熱病。

風邪由陽明經入胃,循經脈上行到目內眥,假如病人身體肥胖,腠理致密,則風邪不能向外發泄,稽留體內鬱而化熱,形成熱中病,症見目珠發黃;假如病人身體瘦弱,腠理疏鬆,則陽氣外泄而感到畏寒,形成寒中病,症見眼淚自出。

風邪由太陽經侵入,遍行太陽經脈及其腧穴,散布在分肉之間,與衛氣相搏結,使衛氣運行的道路不通利,所以肌肉腫脹高起而產生瘡瘍;若衛氣凝澀而不能運行,則肌膚麻木不知痛瘁。癘風病是營氣因熱而腐壞,血氣汙濁不清所致,所以使鼻柱蝕壞而皮色衰敗,皮膚生瘍潰爛。病因是風寒侵入經脈稽留不去,病名叫癘風。

在春季或甲日、乙日感受風邪的,形成肝風;在夏季或丙日、丁日感受風邪的,形成心風;在長夏或戊日、己日感受風邪的,形成脾風;在秋季或庚日、辛日感受風邪的,形成肺風;在冬季或壬日、癸日感受風邪的,形成腎風。

風邪侵入五髒六腑的俞穴,沿經內傳,也可成為五髒六腑的風病。俞穴是機體與外界相通的門戶,若風邪從其血氣衰弱場所入侵,或左或右;偏著於一處,則成為偏風病。

風邪由風府穴上行入腦,就成為腦風病;風邪侵入頭部累及目係,就成為目風病,兩眼畏懼風寒;飲酒之後感受風邪,成為漏風病;行房汗出時感受風邪,成為內風病;剛洗過頭時感受風邪,成為首風病;風邪久留不去,內犯腸胃,則形成腸風或飧泄病;風邪停留於腠理,則成為泄風病。所以,風邪是引起多種疾病的首要因素。致於它侵入人體後產生變化,能引起其他各種疾病,就沒有一定常規了,但其病因都是風邪入侵。

黃帝問道:五髒風證的臨床表現有何不同?希望你講講診斷要點和病態表現。

岐伯回答道:肺風的症狀,是多汗惡風,麵色淡白,不時咳嗽氣短,白天減輕,傍晚加重,診查時要注意眉上部位,往往眉間可出現白色。

心風的症狀,是多汗惡風,唇舌焦燥,容易發怒,麵色發紅,病重則言語謇澀,診察時要注意舌部,往往舌質可呈現紅色。

肝風的症狀,是多汗惡風,常悲傷,麵色微青,咽喉幹燥,易發怒,有時厭惡女性,診察時要注意目下,往往眼圈可發青色。

脾風的症狀,是多汗惡風,身體疲倦,四肢懶於活動,麵色微微發黃,食欲不振,診察時要注意鼻尖部,往往鼻尖可出現黃色。

腎風的症狀,是多汗惡風,顏麵疣然而腫,腰脊痛不能直立,麵色黑如煤煙灰,小便不利,診察時要注意頤部,往往頤部可出現黑色。

胃風的症狀,是頸部多汗,惡風,吞咽飲食困難,隔塞不通,腹部易作脹滿,如少穿衣,腹即膜脹,如吃了寒涼的食物,就發生泄瀉,診察時可見形體瘦削而腹部脹大。

首風的症狀,是頭痛,麵部多汗,惡風,每當起風的前一日病情就加重,以至頭痛得不敢離開室內,待到起風的當日,則痛熱稍輕。

漏風的症狀,是汗多,不能少穿衣服,進食即汗出,甚至是自汗出,喘息惡風,衣服常被汗浸濕,口幹易渴,不耐勞動。

泄風的症狀,是多汗,汗出濕衣,口中幹燥,上半身汗出如水漬一樣,不耐勞動,周身疼痛發冷。黃帝道:講得好!

痹論篇第四十三

【原文】

黃帝問曰:痹之安生?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

帝曰:內舍五髒六腑,何氣使然?岐伯曰:五髒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故骨痹不已,複感於邪,內舍腎;筋痹不已,複感於邪,內含於肝;脈痹不已,複感於邪,內舍於心;肌痹不已,複感於邪,內舍於脾;皮痹不已,複感於邪,內舍於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

凡痹之客五髒者.肺痹者,煩滿喘而嘔;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幹善噫,厥氣上則恐;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脾痹者,四支解墯,發咳嘔汁,上為大塞;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淫氣憂思,痹聚在心;淫氣遺溺,痹聚在腎;淫氣乏竭,痹聚在肝;淫氣肌絕,痹聚在脾。

諸痹不已,亦益內也。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時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人髒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

帝曰:其客於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飲居處,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食飲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

帝曰:以針治之奈何?岐伯曰:五髒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也。

帝曰:榮衛之氣,亦令人痹乎?岐伯曰:榮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髒,灑陳於六腑,乃能人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髒,絡六腑也。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人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