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原文】

黃帝問曰:人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岐伯對曰:診此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

帝曰:善。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髒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

帝曰:人之不得偃臥者,何也?岐伯曰:肺者,髒之蓋也,肺氣盛則脈大,脈大則不得偃臥。論在《奇恒陰陽》中。

帝曰:有病厥者,診右脈沉而緊,左脈浮而遲,不然病主安在?岐伯曰:冬診之,右脈固當沉緊,此應四時;左脈浮而遲,此逆四時。在左當主病在腎,頗關在肺,當腰痛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少陰脈貫腎絡肺,今得肺脈,腎為之病,故腎為腰痛之病也。

帝曰:善。有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針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乒等者也。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寫之。此所謂同病異治也。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於陽也。帝曰:陽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日陽厥。帝曰:何以知之?岐伯曰: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奪其食即已。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奪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鐵洛為飲,夫生鐵洛者,下氣疾也。

帝曰:善。有病身熱解墮,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日酒風。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

所謂深之細者,其中手如針也,摩之切之,聚者堅也;博者大也。《上經》者,言氣之通天地;《下經》者言病之變化也;《金匱》者,決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謂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時死也;恒者,得以四時死也,所謂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脈理也;度者,得其病處,以四時度之也。

【解讀】

黃帝問:有人患了胃脘癰的病,應怎樣診斷?岐伯答說:診斷這種病,應當先檢查它的胃脈,其胃脈必然沉細,沉細就說明胃氣上逆,上逆則人迎部跳動過甚,跳動過甚就表明有熱。人迎是胃的動脈,由於胃脈沉澀,出現氣逆現象,而人迎跳動又盛,這就說明是熱聚結在胃口而不得散發,所以胃脘發生癰腫。

黃帝說:講得好!又有入睡眠得不到不安定,這是什麼緣故?岐伯說:這是因為五髒有所損傷,或情緒過於偏激,如果不能消除這兩種原因,睡眠是得不到安寧的。

黃帝說:又有人不能仰臥,這是什麼緣故?岐伯說:肺髒位居最高,覆蓋著各個器官,如肺內邪氣充盛,那麼絡脈就脹大,肺的絡脈脹大,人就不能仰臥了,古代《奇恒陰陽》篇裏已有這樣的論述。

黃帝說:有患厥病的,診得右脈沉而緊,左脈浮而遲,不知主病在何處?岐伯說:因為是冬天診察其脈象,右脈本來應當沉緊,這是和四時相應的正常脈象;左脈浮遲,則是逆四時的反常脈象。今病脈現於左手,又是冬季,所以當主病在腎,浮遲為肺脈,所以與肺髒關聯。腰為腎之府,故當有腰痛的症狀。黃帝說:為什麼這樣說呢?岐伯說:少陰的經脈貫腎絡於肺,現於冬季腎脈部位診得了浮遲的肺脈,是腎氣不足的表現,雖與肺有關,但主要是腎病,故腎病當主為腰痛。

黃帝說:好。有患頸癰病的,或用砭石治療,或用針灸治療,都能治好,其治愈的道理何在?岐伯說:這是因為病名雖同而程度有所不同的緣故。頸癰屬於氣滯不行的,宜用針刺開導以除去其病,若是氣盛壅滯而血液結聚的,宜用砭石以瀉其瘀血,這就是所謂同病異治。

黃帝說:有患怒狂病的,這種病是怎樣發生的呢?岐伯說:陽氣因為受到突然強烈的刺激,鬱而不暢,氣厥而上逆,因而使人善怒發狂,由於此病為陽氣厥逆所生,故名“陽厥”。黃帝說:怎樣知道是陽氣受病呢?岐伯說:在正常的情況下,足陽明經脈是常動不休的,太陽、少陽經脈是不甚搏動的,現在不甚搏動的太陽、少陽經脈也搏動得大而急疾,這就是病生於陽氣的征象。黃帝說:如何治療呢?岐伯說:病人禁止飲食就可以好了。因為飲食經過脾的運化,能夠助長陽氣,所以禁止病人的飲食,使過盛的陽氣得以衰少,病就可以痊愈。同時,再給以生鐵洛煎水服之,因為生鐵洛有降氣開結的作用。

黃帝說:好。有患全身發熱,腰體懈怠無力,汗出多得象洗澡一樣,怕風,呼吸短而不暢,這是什麼病呢?岐伯說:病名叫酒風。黃帝說:如何治療呢?岐伯說:用澤瀉和白術各十分,麋銜五分,合研為末,每次服三指撮,在飯前服下。

所謂沉伏而細小的脈,應手像針一樣,推之,按之,脈氣聚而不散,是堅脈;陰陽搏結,是大脈。《上經》是講自然界與人體活動關係的;《下經》是講疾病變化的;《金匱》是講診斷疾病,決定死生的;《揆度》是講切按脈象以判斷疾病的;《奇恒》是講分析異常之病的。“奇”就是不受四時季節的影響而致死亡;“恒”就是隨著四時氣候變化而致死亡;“揆”就是切按其脈而求它的致病原因;“度”就是以診斷所得,結合四時逆順,分析治法、死生。

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原文】

黃帝問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為何也?岐伯對曰:胞之絡脈絕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絡者,係於腎,少陰之脈,貫腎係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無治也,當十月複。《刺法》曰: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其疹,然後調之。所謂無損不足者,身贏瘦,無用镵石也;無益其有餘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故日疹成也。

帝曰: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日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

帝曰:人有身體髀股骨行皆腫,環齊而痛,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日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齊下,故環齊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病也。

帝曰:人有尺脈數甚,筋急而見,此為何病?岐伯曰:此所謂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

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病?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日厥逆。帝曰:善。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日;此五氣之溢也,名目脾癉。夫五味人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陽陵泉,口苦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日膽癉。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治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

帝曰: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太陰脈微細如發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在肺,病名日厥,死不治,此所謂得五有餘、二不足也。帝曰:何謂五有餘、二不足?岐伯曰:所謂五有餘者,五病之氣有餘也,二不足者,亦病氣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餘,內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裏,亦正死明矣。

帝曰:人生而有病癲疾者,病名日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癲疾也。

帝曰:有病瘥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腎,名為腎風,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死。帝曰:善。

【解讀】

黃帝問道:有的婦女在懷孕時九個月而不能說話的,這是什麼緣故呢?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胞中的絡脈被胎兒壓迫著,阻絕不通所致。黃帝說:為什麼這樣說呢?岐伯說:胞宮的絡脈係於腎髒,而足少陰腎脈貫腎上係於舌本,今胞宮的絡脈受阻,腎脈亦不能上通於舌,舌本失養,故不能言語。黃帝說:如何治療呢?岐伯說:不需要治療,待至十月分娩之後,胞絡通,聲音就會自然恢複。《刺法》上說:正氣不足的不可用瀉法,邪氣有餘的不可用補法,以免因誤治而造成疾病。所謂“無損不足”,就是懷孕九月而身體瘦弱的,不可再用針石治療以傷其正氣。所謂“無益有餘”,就是說腹中已經懷孕而又妄用瀉法,用瀉法則精氣耗傷,使病邪獨據於中,正虛邪實,所以說疾病形成了。

黃帝說:有病脅下脹滿,氣逆喘促,二三年不好的,是什麼疾病呢?岐伯說:病名叫息積,這種病在脅下而不在胃,所以不妨礙飲食,治療時切不可用艾灸和針刺,必須逐漸地用導引法疏通氣血,並結合藥物慢慢調治,若單靠藥物也是不能治愈的。

黃帝說:人有身體髀部、大腿、小腿都腫脹,並且環繞肚臍周圍疼痛,這是什麼疾病呢?岐伯說:病名叫伏梁,這是由於風邪久留於體內所致。邪氣流溢於大腸而留著於肓膜,因為肓膜的起源在肚臍下部,所以環繞臍部作痛。這種病不可用按摩方法治療,否則就會造成小便澀滯不利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