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足麵上誤傷大血管,便會流血不止而死亡。刺麵部誤傷溜脈,會使人蒙受眼睛失明的不幸。刺頭部誤傷腦戶穴,馬上便會死亡。刺舌下廉泉穴若誤刺過深,便會出血不止,以致失音不能說話。誤剌傷了足下散布的絡脈,血流不出來,則局部發腫。刺委中穴太深誤傷大脈,會使人暈倒,麵色泛白。刺氣街穴誤傷血脈,血流不出來,鼠蹊部就會腫脹。刺脊骨間隙誤傷脊髓,便會發生傴僂背曲的症狀。刺乳中穴傷及乳房,便會腫脹起來,生成蝕瘡。刺缺盆穴中央太深,致使肺氣外泄,會使人喘息咳逆,呼吸困難。刺手上魚腹太深,會使人局部腫脹。
不要針刺飲酒大醉的人,否則會使氣血紊亂。不要針刺正值勃然大怒的人,否則會使氣機上逆。此外,對過度疲勞,剛剛飽食,過分饑餓,極度口渴,方受極大驚嚇的人,皆不可以針刺。刺大腿內側的穴位,誤傷了大血管,若出血不止,便會死亡。刺上關穴太深,誤傷了經脈,可使耳內化膿或致耳聾。刺膝臏部,若誤傷以致流出液體,會使人發生跛足。刺手太陰經脈,若誤傷出血過多,則立即死亡。刺足少陰經脈,誤傷出血,可使腎氣更虛,以致舌體失養轉動不利而語言困難。
針刺胸膺部太深,傷及肺髒,就會發生氣喘上逆、仰麵呼吸的症狀。針刺肘彎處太深,氣便結聚於局部而不行,以致手臂不能屈伸。針刺大腿內側下三寸處太深,使人遺尿。針刺腋下脅肋間太深,使人咳嗽。針刺少腹太深,誤傷膀胱,使小便漏出流入腹腔,以致少腹脹滿。針刺小腿肚太深,會使局部腫脹。針刺眼眶而深陷骨間,傷及脈絡,就會造成流淚不止,甚至失明。針刺關節,誤傷以致液體外流,則關節不能屈伸。
刺誌論篇第五十三
【原文】
黃帝問曰:願聞虛實之要。岐伯對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穀盛氣盛,穀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岐伯曰:氣虛身熱,此謂反也;穀人多而氣少,此謂反也;穀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脈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少血多,此謂反也。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穀人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穀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脈小血多者,飲中熱也。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
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人實者,左手開針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針空也。
【解讀】
黃帝問道:我想聽聽有關虛實的道理。岐伯回答說:氣充實的,形體就壯實,氣不足的,形體就虛弱,這是正常生理狀態,若與此相反的,就是病態。納穀多的氣盛,納穀少的氣虛,這是正常現象,若與此相反的,就是病態。脈搏大而有力的,是血液充盛,脈搏小而細弱的,是血液不足,這是正常現象,若與此相反的,就是病態。
黃帝又問:反常現象是怎樣的?岐伯說:氣盛而身體反覺寒冷,氣虛而身體反感發熱的,是反常現象;飲食雖多而氣不足,飲食不進而氣反盛的,都是反常現象;脈搏盛而血反少,脈搏小而血反多的,也是反常現象。
氣旺盛而身寒冷,是受了寒邪的傷害。氣不足而身發熱,是受了暑熱的傷害。飲食雖多而氣反少的,是由於失血或濕邪聚居於下部之故。飲食雖少而氣反盛的,是由於邪氣在胃和肺。脈搏小而血多,是由於病留飲而中焦有熱。脈搏大而血少,是由於風邪侵八脈中且湯水不進之故。這些就是形成虛實反常的機理。
大凡蕒證,是由於邪氣亢盛侵入人體;虛證,是由於人體正氣外泄。氣實的多表現為熱象;氣虛的多表現為寒象。針刺治療實證,出針後,左手不要按閉針孔,使邪氣外泄;治療虛證,出針後,左手隨即閉合針孔,使正氣不得外散。
針解篇第五十四
【原文】
黃帝問曰:願聞九針之解,虛實之道。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邪勝則虛之者,出針勿按;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也。為虛與實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離其法也。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者,為其各有所宜也。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九針之名,各不同形者,針窮其所當補瀉也。
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乃去針也;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經氣已至,守勿失者,勿變更也。深淺在誌者,知病之內外也;近遠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如臨深淵者,不敢塹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神無營於眾物者,靜誌觀病人,無左右視也;義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製其神,令氣易行也。所謂三裏者,下膝三寸也。所謂跗之者,舉膝分易見也。巨虛者,躍足骨行獨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帝曰:餘聞九針,上應天地四時陰陽,願聞其方,令可傳於後世,以為常也。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形亦應之,針各有所宜,故日九針。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麵目應星,人出入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各有所主也。人心意應八風,人氣應天,人發齒耳目五聲,應五音六律,人陰陽脈血氣應地。人肝目應之九。
【解讀】
黃帝問道:想請你講講關於九針的解釋,和虛實補瀉的道理與方法。岐伯回答說:針治虛症,應當用補法,要使針下有熱感,因為隻有正氣充實,針下才會有熱感;針治實症,應當用瀉法,要使針下有涼感,因為隻有邪氣衰弱,針下才會出現涼感;血分有鬱積已久的邪氣,應當放出惡血。針刺邪盛的病人,出針以後不要按閉針孔,使邪氣得以外泄;所謂徐而疾則實,是說慢慢地出針,出針後則迅速按閉針孔,這樣,正氣便不致外泄;所謂疾而徐則虛,是說迅速地出針,出針後不按閉針孔,這樣,可以使邪氣得以外散。這裏所說的虛與實,是指氣至之時針下涼感和熱感的多少而言,若涼感或熱感似有似無,那麼疾病的虛實便很難判定了。審察疾病的先後,是要認識病的標與本。辨別疾病的為虛為實,醫生不能違背虛實補瀉的針法。倘若得失無定,實症而誤用補法,虛症而誤用瀉法,這便是違背了正確的治法。運用虛實的主要關鍵,是要靈活運用九針,因為九針能適應各種不同的病症。掌握補瀉的時間,用針應與氣的開闔相配合。所謂九針,是說針有九種名稱,形狀各不相同,這九針是根據或補或瀉而發揮其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