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夫子言虛實者有十,生於五髒,五髒五脈耳。夫十二經脈,皆生其病,今夫子獨言五髒,夫十二經脈者,皆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必被經脈,經脈之病,皆有虛實,何以合之?岐伯曰:五髒者,故得六腑與為表裏,經絡支節,各生虛實,其病所居,隨而調之。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病在氣,調之衛;病在肉,調之分肉;病在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燔針劫刺其下及與急者;病在骨,焠針藥熨;病不知所痛,兩躍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必謹察其九候,針道備矣。

【解讀】

黃帝問道:我聽《刺法》上說道,病屬有餘的要用瀉法,不足的要用補法。但怎樣是有餘呢,怎樣又是不足呢?岐伯回答說:病屬有餘的有五種,不足的也有五種,你要問的是哪一種呢?黃帝說:我希望你能全部講給我聽。岐伯說:神有有餘,有不足;氣有有餘,有不足;血有有餘,有不足;形有有餘,有不足;誌有有餘,有不足。凡此十種,其氣各不相等。

黃帝說:人有精、氣、津液、四肢、九竅、五髒、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而發生百病。但百病的發生,都有虛實的不同。現在先生說病屬有餘的有五種,病屬不足的也有五種,是怎樣發生的呢?岐伯說:五種有餘不足,都是生於五髒。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誌,由五髒所藏之神、氣、血、肉、誌,組成了人的形體。但必須保持誌意通達,內與骨髓聯係,始能使身形與五髒成為一個整體。五髒相互聯係的道路都是經脈,通過經脈以運行血氣,人若血氣不和,就會變化而發生各種疾病。所以診斷和治療均以經脈為依據。

黃帝說:神有餘和神不足會什麼症狀呢?岐伯說:神有餘的則喜笑不止,神不足的則悲哀。若病邪尚未與氣血相並,五髒安定之時,還未見或笑或悲的現象,此時邪氣僅客於形體之膚表,病人覺得寒栗起於毫毛,尚未侵入經絡,乃屬神病微邪,所以叫做“神之微”。黃帝說:怎樣進行補瀉呢?岐伯說:神有餘的應刺其小絡使之出血,但不要向裏深推其針,不要刺中大經,神氣自會平複。神不足的其絡必虛,應在其虛絡處,先用手按摩,使氣血實於虛絡,再以針刺之,以疏利其氣血,但不要使之出血,也不要使氣外泄,隻疏通其經,神氣就可以平複。黃帝說:怎樣刺微邪呢?岐伯說:按摩的時間要久一些,針刺時不要向裏深推,使氣移於不足之處,神氣就可以平複。

黃帝說:好。氣有餘和氣不足會出現什麼症狀呢?岐伯說:氣有餘的則喘咳氣上逆,氣不足的則呼吸雖然通利,但氣息短少。若邪氣尚未與氣血相並,五髒安定之時,有邪氣侵襲,則邪氣僅客於皮膚,而發生皮膚微病,使肺氣微泄,病情尚輕,所以叫做“白氣微泄”。黃帝說:怎樣進行補瀉呢?岐伯說:氣有餘的應當瀉其經隧.但不要傷其經脈,不要使之出血,不要使其氣泄。氣不足的則應補其經隧,不要使其出氣。黃帝說:怎樣刺其微邪呢?岐伯說:先用按摩,時間要久一些,然後拿出針來給病人看,並說:“我要深刺”,但在刺時還是適中病處即止,這樣可使其精氣深注於內,邪氣散亂於外,而無所留,邪氣從腠理外泄,則真氣通達,恢複正常。

黃帝說:好。血有餘和不足會出現什麼症狀呢?岐伯說:血有餘的則發怒,血不足則恐懼。若邪氣尚未與氣血相並,五髒安定之時,有邪氣侵襲,則邪氣僅客於孫絡,孫絡盛滿外溢,則流於經脈,經脈就會有血液留滯。黃帝說:怎樣進行補瀉呢?岐伯說:血有餘的應瀉其充盛的經脈,以出其血。血不足的應察其經脈之虛者補之,刺中其經脈後,久留其針而觀察之,待氣至而脈轉大時,即迅速出針,但不要使其出血。黃帝說:刺留血時應當怎樣呢?岐伯說:診察其血絡有留血的,刺出其血,使惡血不得入於經脈而形成其他疾病。

黃帝說:好。形有餘和形不足會出現什麼症狀呢?岐伯說:形有餘的則腹脹滿,大小便不利,形不足的則四肢不能運動。若邪氣尚未與氣血相並,五髒安定之時,有邪氣侵襲,則邪氣僅客於肌肉,使肌肉有蠕動的感覺,這叫做“微風”。黃帝說:怎樣進行補瀉呢?岐伯說:形有餘應當瀉足陽明的經脈,使邪氣從內外瀉,形不足的應當補足陽明的絡脈,使氣血得以內聚。黃帝說:怎樣刺微風呢?岐伯說:應當刺其分肉之間,不要刺中經脈,也不要傷其絡脈,使衛氣得以恢複,則邪氣就可以消散。

黃帝說:好。誌有餘和誌不足會出現什麼症狀呢?岐伯說:誌有餘的則腹脹飧泄,誌不足的則手足厥冷。若邪氣尚未與氣血相並,五髒安定之時,有邪氣侵襲,則邪氣僅客於骨,使骨節間如有物震動的感覺。黃帝說:怎樣進行補瀉呢?岐伯說:誌有餘的應瀉然穀以出其血,誌不足的則應補複溜穴。黃帝說:當邪氣尚未與氣血相並,邪氣僅客於骨時,應當怎樣刺呢?岐伯說:應當在骨節有鼓動處立即刺治,但不要中其經脈,邪氣便會自然去了。

黃帝說:好。關於虛實的症狀我已經知道了,但還不了解它是怎樣發生的。岐伯說:虛實的發生,是由於邪氣與氣血相並,陰陽間失去協調而有所偏傾,致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各離其所,便形成一虛一實的現象。如血並於陰,氣並於陽,則發生驚狂。血並於陽,氣並於陰,則發生熱中。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則發生心中煩悶而易怒。血並於下,氣並於上,則發生精神散亂而善忘。

黃帝說:血並於陰,氣並於陽,象這樣血氣各離其所的病證,怎樣是實,怎樣是虛呢?岐伯說:血和氣都是喜溫暖而惡寒冷的,因為寒冷則氣血滯澀而流行不暢,溫暖則可使滯澀的氣血消散流行。所以氣所並之處則血少而為血虛,血所並之處則氣少而為氣虛。黃帝說:人身的重要物質是血和氣。現在先生說血並的是虛,氣並的也是虛,難道沒有實嗎?岐伯說:多餘的就是實,缺乏的就是虛。所以氣並之處則血少,為氣實血虛,血並之處則氣少,血和氣各離其所不能相濟而為虛。人身絡脈和孫脈的氣血均輸注於經脈,如果血與氣相並,就成為實了。譬如血與氣並,循經上逆,就會發生“大厥”病,使人突然昏厥如同暴死,這種病如果氣血能得以及時下行,則可以生,如果氣血壅於上而不能下行,就要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