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說:實是通過什麼渠道來的?虛又是通過什麼渠道去的?形成虛和實的道理,希望能聽你講一講。岐伯說:陰經和陽經都有俞有會,以互相溝通。如陽經的氣血灌注於陰經,陰經的氣血盛滿則充溢於外,能這樣運行不已,保持陰陽平調,形體得到充足的氣血滋養,九候的脈象也表現一致,這就是正常的人。凡邪氣傷人而發生的病變,有發生於陰的內髒,或發生於屬陽的體表。病生於陽經在表的,都是感受了風雨寒暑邪氣的侵襲;病生於陰經在裏的,都是由於飲食不節、起居失常、房事過度、喜怒無常所致。

黃帝說:風雨之邪傷人是怎樣的呢?岐伯說:風雨之邪傷人,是先侵入皮膚,由皮膚而傳入於孫脈,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注於大經脈。血氣與邪氣並聚於分肉腠理之間,其脈必堅實而大,所以叫做實證。實證受邪部位的表麵多堅實充滿,不可觸按,按之則痛。黃帝說:寒濕之邪傷人是怎樣的呢?岐伯說:寒濕邪氣傷人,使人皮膚失卻收縮功能,肌肉堅緊,營血滯澀,衛氣離去,所以叫做虛證。虛證多見皮膚鬆弛而有皺折,衛氣不足,營血滯澀等,按摩可以致氣,使氣足能溫煦營血,故按摩則衛氣充實,營血暢行,便覺得爽快而不疼痛了。黃帝說:好。陰分所發生的實證是怎樣的呢?岐伯說:人若喜怒不加節製,則使陰氣上逆,陰氣逆於上則必虛於下,陰虛者陽必湊之,所以叫做實證。黃帝說:陰分所發生的虛證是怎樣的呢?岐伯說:人若過度喜樂則氣易下陷,過度悲哀則氣易消散,氣消散則血行遲緩,脈道空虛;若再吃寒涼飲食,寒氣充滿於內,血行滯澀而氣耗,所以叫做虛證。

黃帝說:醫經上所說的陽虛則生外寒,陰虛則生內熱,陽盛則生外熱,陰盛則生內寒。我已聽說過了,但不知是什麼原因產生的。岐伯說:諸陽之氣,均承受於上焦,以溫煦皮膚分肉之間,現寒氣侵襲於外,使上焦不能宣通,陽氣不能充分外達以溫煦皮膚分肉,如此則寒氣獨留於肌表,因而發生惡寒戰栗。黃帝說:陰虛則生內熱是怎樣的呢?岐伯說:過度勞倦則傷脾,脾虛不能運化,必形氣衰少,也不能轉輸水穀的精微,這樣上焦即不能宣發五穀氣味,下脘也不能化水穀之精,胃氣鬱而生熱,熱氣上熏於胸中,因而發生內熱。黃帝說:陽盛則生外熱是怎樣的呢?岐伯說:若上焦不通利,可使皮膚致密,腠理閉塞,汗孔不通,如此則衛氣不得發泄散越,鬱而發熱,所以發生外熱。黃帝說:陰盛則生內寒是怎樣的呢?岐伯說:若寒厥之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下泄,寒氣不瀉,則陽氣必受耗傷,陽氣耗傷,則寒氣獨留,寒性凝斂,營血滯澀,脈行不暢,其脈搏必見盛大而澀,所以成為內寒。

黃帝說:陰與陽相並,氣與血相並,疾病已經形成時,怎樣進行刺治呢?岐伯說:刺治這種疾病,應取其經脈,病在營分的,刺治其血,病在衛分的,刺治其氣,同時還要根據病人形體的肥瘦高矮,四時氣候的寒熱溫涼,決定針刺次數的多少,取穴部位的高下。黃帝說:血氣和邪氣已並,病已形成,陰陽失去平衡的,刺治時應怎樣應用補法和瀉法呢?岐伯說:瀉實證時,應在氣盛的時候進針,即在病人吸氣時進針,使針與氣同時入內,刺其俞穴以開邪出之門戶,並在病人呼氣時出針,使針與氣同時外出,這樣可使精氣不傷,邪氣得以外泄;在針刺時還要使針孔不要閉塞,以排泄邪氣,應搖大其針孔,而通利邪出之道路,這叫做“大瀉”,出針時先以左手輕輕切按針孔周圍,然後迅速出針,這樣亢盛的邪氣就可窮盡。黃帝說:怎樣補虛呢?岐伯說:以手持針,不要立即刺入,先安定其神氣,待病人呼氣時進針,即氣出針入,針刺入後不要搖動,使針孔周圍緊密與針體連接,使精氣無隙外泄,當氣至而針下時,迅速出針,但要在病人吸氣時出針,氣入針出,使針下所致的熱氣不能內還,出針後立即按閉針孔使精氣得以保存。針刺候氣時,要耐心等待,必俟其氣至而充實,始可出針,這樣可使已至之氣不致散失,遠處未至之氣可以導來,這叫做補法。

黃帝說:先生所說的虛證和實證共有十種,都是發生於五髒,但五髒隻有五條經脈,而十二經脈,每經都能發生疾病,先生為什麼隻單獨談了五髒?況且十二經脈又都聯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也必然波及到經脈,經脈所發生的疾病,又都有虛有實,這些虛證和實證,又怎樣和五髒的虛證和實證相結合呢?岐伯說:五髒和六腑,本有其表裏關係,經絡和肢節,各有其所發生的虛證和實證,應根據其病變所在,隨其病情的虛實變化,給予適當的調治。如病在脈,可以調治其血;病在血,可以調治其絡脈;病在氣分,可以調治其衛氣;病在肌肉,可以調治其分肉間;病在筋,可以調治其筋;病在骨,可以調治其骨。病在筋,亦可用燔針劫刺其病處,與其筋脈攣急之處;病在骨,亦可用焯針和藥熨病處;病不知疼痛,可以刺陽躋陰躋二脈;身有疼痛,而九候之脈沒有病象,則用繆刺法治之;如果疼痛在左側,而右脈有病象,則用巨刺法治之。總之,必須詳審地診察九候的脈象,根據病情,運用針刺進行調治。隻有這樣,針刺的技術才算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