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由於墮墜跌傷,瘀血停留體內,使人發生腹部脹滿,大小便不通,要先服通便導瘀的藥物。這是由於墜跌,上麵傷了厥陰經脈,下麵傷了少陰經的絡脈。針刺取其足內踝之下、然骨之前的血脈,刺出其血,再刺足背上動脈處的衝陽穴;如果病不緩解,再刺足大趾三毛處的大敦穴各一針,出血後病立即就緩解。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假如有好悲傷或驚恐不樂的現象,刺法同上。
邪氣侵入手陽明經的絡脈,使人耳聾,間斷性失去聽覺,針刺手大指側的次指指甲上方,距離指甲如韭菜葉寬那樣遠處的商陽穴各一針,立刻就可以恢複聽覺;如不見效,再刺中指爪甲上與皮肉交接處的中衝穴,馬上就可聽到聲音。如果是完全失去聽力的,就不可用針刺治療了。假如耳中鳴響,如有風聲,也采取上述方法進行針刺治療。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凡是痹證疼痛走竄,無固定地方的,就隨疼痛所在而刺其分肉之間,根據月亮盈虧變化確定針刺的次數。凡有用針刺治療的,都要隨著人體在月周期中氣血的盛衰情況來確定用針的次數,如果用針次數超過其相應的日數,就會損耗人的正氣,如果達不到相應的日數,邪氣又不得瀉除。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病好了,就不要再刺;若還沒有痊愈,按上述方法再刺。月亮新生的初一刺一針,初二刺二針,逐日加多,十五日加至十五針;十六日又減至十四針,逐日減少一針。
邪氣侵入足陽明經的絡脈,使人發生鼻塞,衄血,上齒寒冷,針刺足中趾側的次趾爪甲上方與皮肉交接處的厲兌穴,各刺一針。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邪氣侵入足少陽經的絡脈,使人脅痛而呼吸不暢,咳嗽而汗出,針刺足小趾側的次趾爪甲上方與皮肉交接處的竅陰穴,各刺一針,呼吸不暢馬上就緩解,出汗也就很快停止了;如果有咳嗽的要囑其注意衣服飲食的溫暖,這樣一天就可好了。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疾病很快就可痊愈。如果仍未痊愈,按上述方法再刺。
邪氣侵入足少陰經的絡脈,使人咽喉疼痛,不能進飲食,往往無故發怒,氣上逆直至賁門之上,針刺足心的湧泉穴,左右各三針,共六針,可立刻緩解。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如果咽喉腫起而疼痛,不能進飲食,想咯(kdǎ卡)吐痰涎又不能咯出來,針刺然骨前麵的然穀穴,使之出血,很快就好。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邪氣侵入足太陰經的絡脈,使人腰痛連及少腹,牽引至脅下,不能挺胸呼吸,針刺腰尻部的骨縫當中脊兩旁肌肉上的下醪穴,這是腰部的俞穴,根據月亮圓缺確定用針的次數,出針後馬上就好了。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邪氣侵入足太陽經的絡脈,使人背部拘急,牽引脅肋部疼痛,針刺應從項部開始沿著脊骨兩傍向下按壓,在病人感到疼痛處周圍針刺三針,病立刻就好。
邪氣侵入足少陽經的絡脈,使人環跳部疼痛,腿股不能舉動,以毫針刺其環跳穴,有寒的可留針久一些,根據月亮盈虧的情況確定針刺的次數,很快就好。
治療各經疾病用針刺的方法,如果經脈所經過的部位未見病變,就應用繆刺法。
耳聾針刺手陽明經商陽穴,如果不好,再刺其經脈走向耳前的聽宮穴。
蛀牙病刺手陽明經的商陽穴,如果不好,再刺其走入齒中的經絡,很快就見效。
邪氣侵入到五髒之間,其病變表現為經脈牽引作痛,時痛時止,根據其病的情況,在其手足爪甲上進行繆刺法,擇有血液鬱滯的絡脈,刺出其血,隔日刺一次,一次不見好,連刺五次就可好了。
陽明經脈有病氣交錯感傳而牽引上齒,出現唇齒寒冷疼痛,可視其手背上經脈有鬱血的地方針刺出血,再在足陽明中趾爪甲上刺一針,在手大指側的次指爪甲上的商陽穴各刺一針,很快就好了。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邪氣侵入到手少陰、手太陰、足少陰、足太陰和足陽明的絡脈,這五經的絡脈都聚會於耳中,並上繞左耳上麵的額角,假如由於邪氣侵襲而致此五絡的真氣全部衰竭,就會使經脈都振動,而形體失去知覺,就象死屍一樣,有人把它叫做“屍厥”。這時應當針刺其足大趾內側爪甲上距離爪甲有韭菜葉寬那麼遠處的隱白穴,然後再刺足心的湧泉穴,再刺足中趾爪甲上的厲兌穴,各刺一針;然後再刺手大指內側距離爪甲有韭菜葉寬那麼遠處的少商穴,再刺手少陰經在掌後銳骨端的神門穴,各刺一針,當立刻清醒。如仍不好,就用竹管吹病人兩耳之中,並把病人左邊頭角上的頭發剃下來,取一方寸左右,燒製為末,用好酒一杯衝服,如因失去知覺而不能飲服,就把藥酒灌下去,很快就可恢複過來。
大凡刺治的方法,先要根據所病的經脈,切按推尋,詳審其虛實而進行調治;如果經絡不調,先采用經刺的方法;如果有病痛而經脈沒有病變,再采用繆刺的方法,要看其皮部是否有鬱血的絡脈,如有應全部把鬱血刺出。以上就是繆刺的方法。
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
【原文】
厥陰有餘,病陰痹;不足,病生熱痹;滑則病孤疝風;澀則病少腹積氣。
少陰有餘,病皮痹隱軫;不足,病肺痹;滑則病肺風疝,澀則病溲血。
太陰有餘,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則病脾風疝;澀則病積心腹時滿。
陽明有餘,病脈痹,身時熱;不足,病心痹;滑則病心風疝;澀則病積時善驚。
太陽有餘,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腎痹;滑則病腎風疝;澀則病積善時巔疾。
少陽有餘,病筋痹脅滿;不足病肝痹;滑則病肝風疝;澀則病積時筋急目痛。
是故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帝曰:餘願聞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氣始幹,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
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理閉塞,皮膚引急。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髒。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人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辟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
帝曰:逆四時而生亂氣奈何?岐伯曰:春刺絡脈,血氣外溢,令人少氣;春刺肌肉,血氣環逆,令人上氣;春刺筋骨,血氣內著,令人腹脹。夏刺經脈,血氣乃竭,令人解亻亦;夏刺肌肉,血氣內卻,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氣上逆,令人善怒。秋刺經脈,血氣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絡脈,氣不外行,令人臥不欲動;秋刺筋骨,血氣內散,令人寒傈。冬刺經脈,血氣皆脫,令人目不明;冬刺絡脈,內氣外泄,留為大痹;冬刺肌肉,陽氣竭絕,令人善忘。凡此四時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從也,反之,則生亂氣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時之經,病之所生,以從為逆,正氣內亂,與精相薄。必審九候,正氣不亂,精氣不轉。帝曰:善。
刺五髒,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刺傷人五髒必死,其動,則依其髒之所變候知其死也。
【解讀】
如果厥陰之氣過盛,就會發生陰痹的現象;不足則會發生熱痹;氣血過於滑利則患狐疝風;氣血運行澀滯則形成少腹中有積氣。
少陰之氣有餘,可以發生皮痹和隱疹;不足則發生肺痹;氣血過於滑利則患肺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和尿血。
太陰之氣有餘,可以發生肉痹和寒中;不足則發生脾痹;氣血過於滑利則患脾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和心腹脹滿。
陽明之氣有餘,可以發生脈痹,身體有時發熱;不足則發生心痹;氣血過於滑利則患心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和不時驚恐。
太陽之氣有餘,可以發生骨痹、身體沉重;不足則發生腎痹;氣血過於滑利則患腎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且不時發生巔頂部疾病。
少陽之氣有餘,可以發生筋痹和脅肋滿悶;不足則發生肝痹;氣血過於滑利則患肝風疝;氣血澀滯則病積聚,有時發生筋脈拘急和眼目疼痛等。
所以春天人的氣血在經脈,夏天人的氣血在孫絡,長夏人的氣血在肌肉,秋天人的氣血在皮膚,冬天人的氣血在骨髓中。
黃帝說:我想聽聽其中的道理。岐伯說:春季,天之陽氣開始啟動,地之陰氣也開始發泄,冬天的並冰凍時逐漸融化解釋,水道通行,所以人的氣血也集中在經脈中流行。夏季,經脈中氣血充滿而流溢於孫絡,孫絡接受了氣血,皮膚也變得充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