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原文】

黃帝問曰:天有五行,禦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髒,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複始,餘已知之矣,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

帝曰:願聞五運之主時也何如?鬼臾區曰:五氣運行,各終期日,非獨主時也。帝曰:請聞其所謂也。鬼臾區曰:臣積考《太始天元冊》文曰: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姿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摁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肇,日陰日陽,日柔日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鹹章。臣斯十世,此之謂也。

帝曰:善。何謂氣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區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形有盛衰,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故其始也,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知迎知隨,氣可與期。應天為天符,承歲為歲直,三合為治。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鬼臾區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菩而環會,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

帝曰:上下周紀,其有數乎?鬼臾區曰:天以六為節,地為五為製,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

帝曰:夫子之言,上終天氣,下畢地紀,可謂悉矣。餘願聞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之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鬼臾區曰:至數之機,迫迮以微,其來可見,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知夭殃,謹奉天道,請言真要。

帝曰:善言始者,必會於將。善言近者,必知其選,是則至數極而道不惑。所謂明矣。願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條理,簡而不匱,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綱紀。至數之要,願盡聞之。鬼臾區曰:昭乎哉問!明乎哉道!如鼓之應桴,響之應聲也。臣聞之: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多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

帝曰:其於三陰三陽,合之奈何?鬼臾區曰:子午之歲,上見少陰;醜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巳亥之歲,上見厥陰,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是謂六元。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藏之金匱,署日《天元紀》。

【解讀】

黃帝問道:天有木、火、土、金、水五行,臨治於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從而產生寒、暑、燥、濕、風等氣候變化,人有五髒生五誌之氣,從而產生喜、怒、思、憂、恐等情誌變化。經論所謂五運遞相因襲,各有一定的主治季節,到了一年終結之時,又重新開始的情況,我已經知道了。還想再聽聽五運和三陰三陽的結合是怎樣的呢?

鬼臾區再次跪拜回答說:你提這個問題很高明啊!五運和陰陽是自然界變化的一般規律,是自然萬物的一個總綱,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基礎和生長毀滅的根本,是宇宙間無窮盡的變化所在,這些道理哪能不通曉呢?因而事物的開始發生叫做“化”,發展到極點叫做“變”,難以探測的陰陽變化叫做“神”,能夠掌握和運用這種變化無邊的原則的人,叫做“聖”。陰陽變化的作用,在宇宙空間,則表現為深遠無窮,在人則表現為認識事物的自然規律,在地則表現為萬物的生化。物質的生化而產生五味,認識了自然規律而產生智慧,在深遠的宇宙空間,產生無窮盡的變化。神明的作用,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所以在天為無形之氣,在地為有形之質,形和氣互相感召,就能變化和產生萬物。天複於上,地載於下,所以天地是萬物的上下;陽升於左,陰降於右,所以左右為陰陽的道路;水屬陰,火屬陽,所以水火是陰陽的象征;萬物發生於春屬木,成實於秋屬金,所以金木是生成的終始。陰陽之氣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有多少的不同,有形物質在發展過程中也有旺盛和衰老的區別,在上之氣和在下之質互相感召,事物太過和不及的形象就都顯露出來了。

黃帝說:我想聽聽關於五運分主四時是怎樣的呢?鬼臾區說:五運各能主一年,不是單獨隻主四時。黃帝說:請你把其中的道理講給我聽聽。鬼臾區說:臣久已考查過《太始天元冊》,文中說:廣闊無邊的天空,是物質生化之本元的基礎,萬物資生的開始,五運行於天道,終而複始,布施天地真元之氣,概括大地生化的本元,九星懸照天空,七曜按周天之度旋轉,於是萬物有陰陽的不斷變化,有柔剛的不同性質,幽暗和顯明按一定的位次出現,寒冷和暑熱,按一定的季節往來,這些生生不息之機,變化無窮之道,宇宙萬物的不同形象,都表現出來了。我家研究這些道理已有十世,就是這個意思。

黃帝說:好。什麼叫氣有多少,形有盛衰呢?鬼臾區說:陰氣和陽氣各有多少的不同,厥陰為一陰,少陰為二陰,太陰為三陰,少陽為一陽,陽明為二陽,太陽為三陽,所以叫作三陰三陽。形有盛表,指天幹所主的運氣,各有太過不及的區別。例如開始是太過的陽年過後,隨之而來的是不及的陰年,不及的陰年過後,從之而采的是太過的陽年。隻要明白了迎之而至的是屬於什麼氣,隨之而至的是屬於什麼氣,對一年中運氣的盛衰情況,就可以預先知道。凡一年的中運之氣與司天之氣相符的,屬於“天符”之年,一年的中運之氣與歲支的五行相同的,屬於“歲直”之年,一年的中運之氣與司天之氣及年支的五行均相合的,屬於“三合”之年。

黃帝說:天氣和地氣互相感召是怎樣的呢?鬼臾區說:寒、暑、燥、濕、風、火,是天的陰陽,三陰三陽上承之。木、火、土、金、水、火,是地的陰陽,生長化收藏下應之。上半年天氣主之,春夏為天之陰陽,主生主長;下半年地氣主之,秋冬為地之陰陽,主殺主藏。天氣有陰陽,地氣也有陰陽。因此說,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要想知道天地陰陽的變化情況,就要了解,五行應於天幹而為五運,常動而不息,故五年之間,自東向西,每運轉換一次;六氣應於地支,為三陰三陽,其運行較遲,各守其位,故六年而環周一次。由於動和靜互相感召,天氣和地氣互相加臨,陰氣和陽氣互相交錯,而運氣的變化就發生了。

黃帝說:天氣和地氣,循環周旋,有沒有定數呢?鬼臾區說:司天之氣,以六為節,司地之氣,以五為製。司天之氣,六年循環一周,謂之一備;司地之氣,五年循環一周,謂之一周。主運之氣的火運,君火是有名而不主令,相火代君宣化火令。六氣和五運互相結合,七百二十氣,謂之一紀,共三十年;一千四百四十氣,共六十年而成為一周,在這六十年中,氣和運的太過和不及,都可以出現了。

黃帝說:先生所談論的,上則終盡天氣,下則窮究地理,可以說是很詳盡了。我想在聽後把它保存下來,上以調治百姓的疾苦,下以保養自己的身體,並使百姓也都明白這些道理,上下和睦親愛,德澤廣泛流行,並能傳之於子孫後世,使他們不必發生憂慮,並且沒有終了的時候,可以再聽你談談嗎?鬼臾區說:氣運結合的機理,很是切近而深切,它來的時候,可以看得見,它去的時候,是可以追溯的。遵從這些規律,就能繁榮昌盛,違背這些規律,就要損折夭亡;不遵守這些規律,而隻按個人的意誌去行事,必然要遇到天然的災殃。現在請讓我根據自然規律講講其中的至理要道。

黃帝說:凡是善於談論事理的起始,也必能領會其終結,善於談論近的,也必然就知道遠的。這樣,氣運的至數雖很深遠,而其中的道理並不至被迷惑,這就是所謂明了的意思。請先生把這些道理,進一步加以推演,使它更有條理,簡明而又不貧乏,永遠相傳而不至於絕亡,容易掌握而不會忘記,使其能提綱契領,至理扼要,我想聽你詳細地講講。鬼臾區說:你說的道理很明白,提的問題也很高明啊!好象鼓槌擊在鼓上的應聲,又象發出聲音立即得到回響一樣。臣聽說過,凡是甲己年都是土運治理,乙庚年都是金運治理,丙辛年都是水運治理,丁壬年都是木運治理,戊癸年都是火運治理。

黃帝說:三陰三陽與六氣是怎樣相合的呢?鬼臾區說:子午年是少陰司天,醜未年是太陰司天,寅申年是少陽司天,卯酉年是陽明司天,辰戌年是太陽司天,巳亥年是厥陰司天。地支十二,始於子,終於亥,予是少陰司天,亥是厥陰司天,所以按這個順序排列,少陰是起首,厥陰是終結。厥陰司天,風氣主令;少陰司天,熱氣主令;太陰司天,濕氣主令;少陽司天,相火主令;陽明司天,燥氣主令;太陽司天,寒氣主令。這就是三陰三陽的本元。所以叫做六元。黃帝說:你的論述很偉大,也很高明啊!我將把它刻在玉版上,藏在金匱裏,題上名字,叫做天元紀。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原文】

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臨觀八極,考建五常,請天師而問之曰:論言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陰陽之升降,寒暑彰其兆。餘聞五運之數於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氣之各主歲爾,首甲定運,餘因論之。鬼臾區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陰主之;醜未之上,太陰主之;寅申之上,少陽主之;卯酉之上,陽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陽主之;巳亥之上,厥陰主之。不合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陰陽也。夫數之可數者,人中之陰陽也,然所合,數之可得者也。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

帝曰:願聞其所始也。岐伯曰:昭乎哉問也!臣覽《太始天元冊》文,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昴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帝曰:善。論言天地者,萬物之上下,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未知其所謂也。岐伯曰: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見太陽,左厥陰,右陽明。所謂麵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

帝曰:何謂下?岐伯曰: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右太陽;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陰,右厥陰;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所謂麵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上下相遘,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

帝曰:氣相得而病者何也?岐伯曰:以下臨上不當位也。

帝曰:動靜何如?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餘而複會也。帝曰:餘聞鬼臾區曰:應地者靜。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謂也,願聞何以生之乎?岐伯曰:天地動靜,五行遷複,雖鬼臾區其上候而已,猶不能遍明。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

帝曰:地之為下否乎?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帝曰:馮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也。燥以幹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遊行其間,寒暑六人,故令虛而化生也。故燥勝則地幹,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襲,火勝則地固矣。

帝曰:天地之氣,何以候之?岐伯曰:天地之氣,勝複之作,不形於診也。《脈法》曰:天地之變,無以脈診。此之謂也。

帝曰:間氣何如?岐伯曰:隨氣所在,期於左右。帝曰:期之奈何?岐伯曰: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不當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陰陽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氣,左右應見,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

帝曰: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其於萬物何以生化?岐伯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氣。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氣為柔,在髒為肝。其性為暄,其德為和,其用為動,其色為蒼,其化為榮,其蟲毛,其政為散,其令宣發,其變摧拉,其眚為隕,其味為酸,其誌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肝,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勾脈,在氣為息,在髒為心。其性為暑,其德為顯,其用為躁,其色為赤,其化為茂,其蟲羽,其政為明,其令鬱蒸,其變炎爍,其眚燔焫,其味為苦,其誌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成勝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