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2

【解讀】

黃帝問道:五運相互交合主歲,太過不及交替為用,我已經知道了。六氣分治在一年中,主管司天在泉,其氣來時是怎樣的?岐伯再拜而回答說:問得多麼英明啊!這是自然變化的基本規律,人體的機能活動是與天地變化相適應的。

黃帝道:人體與司天在泉之氣相適應的情況是怎樣的?岐伯說:這是受自然規律所主宰的,是一般醫生容易疑惑難明的。

黃帝道:我要知道它的道理。岐伯說:厥陰司天,氣從風化;少陰司天,氣從熱化;太陰司天,氣從濕化;少陽司天,氣從火化;陽明司天,氣從燥化;太陽司天,氣從寒化。根據客氣所臨的髒位,來確定其疾病。

黃帝道:在泉之氣的氣化是怎樣的?岐伯說:與司天同一規律,間氣也是如此。

黃帝道:間氣是怎樣的呢?岐伯說:分司在司天和在泉之左右的,就叫做間氣。

黃帝道:與司天在泉有何分別?岐伯說:司天在泉主歲之氣,主管一年的氣化,間氣之氣,主一步(六十日多)的氣化。黃帝道:很對!

一歲之中氣化的情況是怎樣的呢?岐伯說:厥陰司天為風化,在泉為酸化,歲運為蒼化,間氣為動化;少陰司天為熱化,在泉為苦化,歲運不司氣化,間氣為灼化;太陰司天為濕化,在泉為甘化,歲運為黅化,間氣為柔化;少陽司天為火化,在泉為苦化,歲運為丹化,間氣為明化;陽明司天為燥化,在泉為辛化,歲運為素化,間氣為清化;太陽司天為寒化,在泉為鹹化,歲運為玄化,間氣為藏化。所以作為一個治病的醫生,必須明了六氣所司的氣化,以及五味、五色的產生與五髒之所宜,然後才可以對氣化的太過、不及和疾病發生的關係有了頭緒。

黃帝道:厥陰在泉而從酸化,我早就知道了。風的氣化運行又怎樣呢?岐伯說:風氣行於地,這是本於地之氣而為風化,其他火濕燥寒諸氣也是這樣。因為本屬於天的,是天之氣,本屬於地的,是地之氣,天地之氣相互交通化合,六節之氣分而後萬物才能化生。所以說:要謹慎地察候氣宜,不可貽誤病機。就是這個意思。

黃帝道:主治疾病的藥物怎樣?岐伯說:根據歲氣來采備其所生化的藥物,則藥物就不會有所遺略了。

黃帝道:為什麼要采備歲氣所生化的藥物?岐伯說:因其能得天地精專之氣,故氣全而力厚。

黃帝道:司歲運的藥物怎樣?岐伯說:司歲運的藥物與主歲的藥物相同,然而有太過不及的區別。

黃帝道:不屬司歲之氣生化的藥物,又怎樣呢?岐伯說:其氣散而不專。所以非司歲和司歲的藥物相較,形質雖同,卻有等級上的差別,氣味有厚薄之分,性能有躁靜之別,療效有多少的不同,藥力所及也有淺深之異。就是這個道理。

黃帝道:主歲之氣傷害五髒,應當怎樣來說明?岐伯說:以髒氣所不勝之氣來說明,就是這個問題的要領。

黃帝道:治療的方法怎樣?岐伯說:司天之氣淫勝於下的,以其所勝之氣來平調之;在泉之氣淫勝於內的,以其所勝之氣來治療之。黃帝道:對。

負氣平和之年怎樣呢?岐伯說:仔細觀察陰陽病變之所在,來加以調整,達到平衡為目的。正病用正治法,反病用反治法。

黃帝道:先生說觀察陰陽之所在來調治,醫論中說人迎和寸口脈相應。象牽引繩索一樣大小相等的,稱為平脈。那麼陰脈所在寸口應該怎樣?岐伯說:看主歲是南政還是北政,就可以知道了。

黃帝道:請你詳盡地講給我聽。岐伯說:北政的年份,少陰在泉,則寸口不應;厥陰在泉,則右脈不應;太陰在泉,則左脈不應。南政的年份,少陰司天,則寸口不應;厥陰司天,則右脈不應;太陰司天,則左脈不應。凡是寸口脈不應的,尺寸倒候或複其手就可以見了。

黃帝道:尺部之候怎樣?岐伯說:北政的年份,三陰在泉,則寸部不應;三陰司天,則尺部不應。南政的年份,三陰司天,則寸部不應;三陰在泉,則尺部不應。左右脈是相同的。所以說:能掌握其要領的,用很少的語言就可以介紹完了,如果不知其要領,就會茫無頭緒。就是這個道理。黃帝道:很對。

司天在泉之氣,淫勝於內而發病的情況是怎樣的?岐伯說:厥陰在泉之年,風氣淫盛,則地氣不明,原野昏暗不清,草類提早結實。人們多病灑灑然振栗惡寒,時喜伸腰嗬欠,心痛而有撐滿感,兩側脅裏拘急不舒,飲食不下,胸膈咽部不利,食入則嘔吐,腹脹,多暖氣,得大便或轉矢氣後覺得輕快好像病情衰減,全身沉重。

少陰在泉之年,熱氣淫盛,川澤中陽氣蒸騰,陰處反覺清明。人們多病腹中時常鳴響,逆氣上衝胸脘,氣喘不能久立,寒熱,皮膚痛,眼模糊,齒痛,目下腫,惡寒發熱如瘧狀,少腹疼痛,腹部脹大。氣候溫熱,蟲類遲不伏藏。

太陰在泉之年,草類提早開花,濕氣淫盛,則崦穀之間昏暗渾濁,黃色見於水位,與至陰之氣色相交合。人們多痛飲邪積聚,心痛,耳聾,頭目不清,咽喉腫脹,喉痹,陰病而有出血症狀,少腹腫痛,小便不通,氣上衝頭痛,眼如脫出,項部似拔,腰象折斷,大腿不能轉動,膝彎結滯不靈,小腿肚好象裂開樣。

少陽在泉之年,火氣淫盛,則郊野煙明,時寒時熱。人們多病泄瀉如注,下痢赤白,少腹痛,小便赤色,甚則血便。其餘症候與少陰在泉之年相同。

陽明在泉之年,燥氣淫盛,則霧氣清冷昏暗。人們多病喜嘔,嘔吐苦水,常歎息,心脅部疼痛不能轉側,甚至咽喉幹,麵暗如蒙塵,身體幹枯而不潤澤,足外側反熱。

太陽在泉之年,寒氣淫盛,則天地間凝肅慘栗。人們多病少腹疼痛牽引睾丸、腰脊,向上衝心而痛,出血,咽喉痛,頷部腫。黃帝道:對。

怎樣治療呢?岐伯說:凡是在泉之氣,風氣太過而侵淫體內的,主治用辛涼,輔佐用苦味,用甘味來緩和肝木,用辛味來散其風邪:熱氣太過而侵淫體內的,主治用成寒,輔佐用甘苦,以酸味收斂陰氣,用苦藥來發泄熱邪;濕氣太過而侵淫體內的,主治用苦熱,輔佐用酸淡,用苦味藥以燥濕,用淡味藥以滲泄濕邪;火氣太過而侵淫體內的,主治用成冷,輔佐用苦辛,以酸味藥收斂陰氣,以苦味藥發泄火邪;燥氣太過而侵淫體內的,主治用苦溫,輔助用甘辛,以苦味泄下;寒氣太過而侵淫體內的,主治用甘熱,輔助用苦辛,用成以瀉水,用辛味以溫潤,以苦味來鞏固陽氣。黃帝道:對。

司天之氣的變化又怎樣呢?岐伯說:厥陰司天,風氣淫勝,則天空塵埃昏暗,雲物擾動不寧,寒季行春令,流水不能結冰,蟄蟲不去潛伏。人們多病胃脘,心部疼痛,上撐兩脅,咽膈不通利,飲食不下,舌本強硬,食則嘔吐,冷瀉,腹脹,便溏泄,瘕,小便不通,病的根本在脾髒。如衝陽脈絕,多屬不治的死證。

少陰司天,熱氣淫勝,則天氣鬱熱,君火行其政令,熱極則大雨將至。人們多病胸中煩熱,咽喉幹燥,右脅上脹滿,皮膚疼痛,寒熱,咳喘,唾血,便血,衄血,鼻塞流涕,噴嚏,嘔吐,小便為色,甚則瘡瘍,浮腫,肩、背、臂、臑以及缺盆等處疼痛,心痛,肺脹,腹脹滿,胸部脹滿,氣喘咳嗽,病的根本在肺髒。如尺澤脈絕,多屬不治的死證。

太陽司天,濕氣淫勝,則天氣陰沉,烏雲滿布,雨多反使草木枯槁。人們多病浮腫,骨痛陰痹,陰痹之病按之不知痛處,腰脊頭項疼痛,時時眩暈,大便困難,陽痿,饑餓而不欲進食,咳唾則有血,心悸如懸,病的根本在腎髒。如太溪脈絕,多屬不治的死證。

少陽司天,火氣淫勝,則溫熱之氣流行,秋金之令不平。人們多病頭痛,發熱惡寒而發瘧疾,熱氣在上,皮膚疼痛,色變黃赤,傳於裏則變為水病,身麵浮腫,腹脹滿,仰麵喘息,泄瀉暴注,赤白下痢,瘡瘍,咳嗽吐血,心煩,胸中熱,甚至鼻流涕出血,病的根本在肺髒。如天府脈絕,多屬不治的死證。

陽明司天,燥氣淫勝,則樹木繁榮推遲,草類生長較晚。筋骨發生變化,大涼之氣使天氣反常,樹木生發之氣被抑製而鬱伏於下,草類的花葉均現焦枯,應該蟄伏的蟲類反而出動。人們多病在胺脅疼痛,寒涼清肅之氣感受之後則為瘧疾,咳嗽,腹中鳴響,暴注泄瀉,大便稀溏,心脅突然劇痛,不能轉側,咽喉幹燥,麵色如蒙塵,腰痛,男子癩疝,婦女少腹疼痛,眼目昏昧不明,眼角疼痛,瘡瘍癰痤,病的根本在肝髒。如太衝脈絕,多屬不治的死證。

太陽司天,寒氣淫勝,則寒氣非時而至,水多結冰,如遇戊癸火運炎烈,則有暴雨冰雹。人們多病血脈變化於內,發生癰瘍,厥逆心痛,嘔血,便血,衄血,鼻塞流涕,善悲,時常眩暈仆倒,胸腹滿,手熱,肘臂攣急,腋部腫,心悸甚,胸脅胃脘不舒,麵赤目黃,善噯氣,咽喉幹燥,甚至麵黑如始,口渴欲飲,病的根本在心髒。如神門脈絕,多屬不治的死證。所以說,由脈氣的搏動,可以測知其髒氣的存亡。黃帝道:對。

怎樣治療呢?岐伯說:司天之氣,風氣淫勝,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味緩其急,以酸味瀉其邪;熱氣淫勝,治以成寒,佐以苦甘,以酸味藥收斂陰氣;濕氣淫勝,治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味藥燥濕,以淡味藥泄濕邪,如濕邪甚於上部而有熱,治以苦味溫性之藥,佐以甘辛,以汗解法恢複其常態而止;火氣淫勝,治以鹹冷,佐以苦甘,以酸味藥收斂陰氣,以苦味藥發泄火邪,以酸味藥複其真氣,熱淫與火淫所勝相同;燥氣淫勝,治以苦溫,佐以酸辛,以苦味下其燥結;寒氣淫勝,治以辛熱,佐以甘苦,以成味藥瀉其寒邪。黃帝:對!

本氣不足而邪氣反勝所致之病,應當怎樣治療?岐伯說:風氣在泉,而反被清氣勝的,治以酸溫,佐以苦甘,以辛味藥平之;熱氣在泉,而寒氣反勝的,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成味藥平之;濕氣在泉,而熱氣反勝的,治以苦冷,佐以成甘,以苦味藥平之;火握在泉,而寒氣反勝的,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成味之藥平之;燥氣在泉,而熱氣反勝的,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味之藥平之,以冷熱平和為方製所宜;寒氣在泉,而熱氣反勝的,治以成冷,佐以甘辛,以苦味藥平之。

黃帝問道:司天之氣被邪氣反勝所致之病,應當怎樣治療?岐伯說:風氣司天而清涼之氣反勝的,治用酸溫,佐以甘苦;熱氣司天而寒水之氣反勝的,治用甘溫,佐以苦酸辛;濕氣司天而熱氣反勝的,治用苦寒,佐以苦酸;火氣司天而寒氣反勝的,治用甘熱,佐以苦辛;燥氣司天而熱氣反勝的,治用辛寒,佐以苦甘;寒氣司天而熱氣反勝的,治用成冷,佐以苦辛。

黃帝道:六氣偏勝引起人體發病等情況是怎樣的?岐伯說:厥陰風氣偏勝,發為耳鳴頭眩,胃中翻騰混亂而欲吐,胃脘橫鬲處寒冷;大風屢起,倮蟲不能滋生,人們多病胠脅氣滯,化而成熱,則小便黃赤,胃脘當心處疼痛,上支兩脅,腸鳴飧泄,少腹疼痛,利下赤白,病甚則嘔吐,咽膈之間隔塞不通。

少陰熟氣偏勝,則病心下熱,常覺饑餓,臍下有動氣上逆,熱氣遊走三焦;炎暑到來,樹木因之流津,草類因之枯萎,人們病嘔逆,煩躁,腹部脹滿而痛,大便溏泄,傳變成為血痢。

太陰濕氣偏勝,火氣鬱於內則蘊藏釀成為瘡瘍,流散在外則病生於胠脅,甚則心痛,熱氣阻格在上部,所以發生頭痛,喉痹,項強;單純由於濕氣偏勝而內鬱,寒迫下焦,痛於頭頂,牽引至眉間,胃中滿悶;多雨之後,濕化之象方始出現,少腹滿脹,腰臀部重而強直,妨礙入房,時時泄瀉如注,足下溫暖,頭部沉重,足脛浮腫,水飲發於內而浮腫見於上部。

少陽火氣偏勝,熱氣客於胃,煩心,心痛,目赤,欲嘔,嘔酸,易饑餓,耳痛,小便赤色,易驚,譫妄;暴熱之氣消爍津液,草萎枯,水幹涸,介蟲屈伏,人們病少腹疼痛,下痢赤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