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陰燥氣偏勝,則清涼之氣發於內,左胺脅疼痛,大便溏泄,內則咽喉窒塞,外為癩疝;大涼肅殺之氣施布,草木之花葉改色,有毛的蟲類死亡,人們病胸中不舒,咽喉窒塞而咳嗽。
太陽寒氣偏勝,凝溧之氣時至,有非時之冰凍,羽類之蟲延遲生化。發病為痔瘡,瘧疾,寒氣入胃則生心痛,陰部生瘡瘍,房事不利,連及兩股內側,筋肉拘急麻木,血脈凝滯,絡脈鬱滯充盈而色變,或為便血,皮膚因氣血否塞而腫,腹中痞滿,飲食減少,熱氣上逆,而頭項巔頂腦戶等處疼痛,目珠疼如脫出,寒氣入於下焦,傳變成為水瀉。
黃帝道:怎樣治療?岐伯說:厥陰風氣偏勝致病,治用甘清,佐以苦辛,用酸味瀉其勝氣;少陰熱氣偏勝致病,治用辛寒,佐以苦成,用甘味瀉其勝氣;太陰濕氣偏勝致病,治用成熱,佐以辛甘,用苦味瀉其勝氣;少陽火氣偏勝致病,治用辛寒,佐以甘成,用甘味瀉其勝氣;陽明燥氣偏勝致病,治用酸溫,佐以辛甘,用苦味瀉其勝氣;太陽寒氣偏勝致病,治用苦熱,佐以辛酸,用成味瀉其勝氣。
黃帝道:六氣報複引起人體發病等情況是怎樣的?岐伯說:問得真詳細啊!厥陰風氣之複,則發為少腹部堅滿,腹脅之內拘急暴痛,樹木倒臥,塵沙飛揚,倮蟲不得繁榮;發生厥心痛,多汗,嘔吐,飲食不下,或食入後又吐出,筋骨抽痛,眩暈,手足逆冷,甚至風邪入脾,食入痹阻不能消化,必吐出而後已。如果衝陽脈絕,多屬不治的死證。
少陰火氣之複,則懊儂煩熱從內部發生,煩躁,鼻塞流涕,噴嚏,少腹絞痛;火勢盛而燔的,咽喉幹燥,大便時泄時止,動氣生於左腹部而向上逆行於右側,咳嗽,皮膚痛,突然失音,心痛,昏迷不省人事,繼則灑淅惡寒,振栗寒戰,譫語妄動,寒罷而發熱,口渴欲飲水,少氣,骨軟萎弱,腸道梗塞而大便不通,肌膚浮腫,呃逆,噯氣;少陰火熱之氣後化,因此流水不會結冰,熱氣流行過甚,介蟲不蟄伏,病多痱疹,瘡瘍,癰疽,痤,痔等外症,甚至熱邪入肺,咳嗽,鼻淵。如果天府脈絕,多屬不治的死證。
太陰濕氣之複,則濕氣變化而大行,於是發生身體沉重,胸腹滿悶,飲食不消化,陰氣上逆,胸中不爽,水飲生於內,咳喘有聲;大雨時常下降,洪水淹沒了田地,魚類遊行於陸地,人們病發頭頂痛而重,抽痛瘛疭更加厲害,嘔吐,神情默默,口吐清水,甚則濕邪入腎,泄瀉頻甚而不止。如果太溪脈絕,多屬不治的死證。
少陽熱氣之複,則大熱將至,幹燥灼熱,介蟲亦死亡。病多驚恐瘛疭,咳嗽,衄血,心熱煩躁,小便頻數,怕風,厥逆之氣上行,麵色如蒙浮塵,眼睛因而瞤動不寧,火氣內生則上為口糜,嘔逆,吐血,便血,發為瘧疾,則惡寒鼓栗,寒極轉熱,咽喉部幹槁,渴而善飲,小便變為黃赤,少氣,脈萎弱,氣蒸熱化則為水病,傳變成為浮腫,甚則邪氣入肺,咳嗽,便血。如果尺澤脈絕,多屬不治的死證。
陽明燥氣之複,則清肅之氣大行,樹木蒼老幹枯,獸類因之多發生疫。人們的疾病生於胠脅,燥氣偏於左側,善於歎息,甚則心痛痞滿,腹脹而泄瀉,嘔吐苦水,咳嗽,呃逆,煩心,病在膈中,頭痛,甚則邪氣入肝,驚駭,筋攣。如果太衝脈絕,多屬不治的死證。
太陽寒氣之複,則寒氣上行,水結成雨與冰雹,禽類因此死亡。人們的病是心胃生寒氣,胸膈不寬,心痛痞滿,頭痛,容易傷悲,時常眩仆,納食減少,腰臀部疼痛,屈伸不便,地裂坼,冰厚而堅,陽光不溫暖,少腹痛牽引睾丸並連腰脊,逆氣上衝於心,以致唾出清水或呃逆噯氣,甚則邪氣入心,善忘善悲。如果神門脈絕,多屬不治的死證。黃帝道:對。
怎樣治療呢?岐伯說:厥陰複氣所致的病,治用酸寒,佐以甘辛,以酸瀉其邪,以甘緩其急;少陰複氣所致的病,治用成寒,佐以苦辛,以甘瀉其邪,以酸味收斂,辛苦發散,以鹹耎堅;太陰複氣所致的病,治用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瀉其邪、燥其濕、滲其濕;少陽複氣所致的病,治用成冷,佐以苦辛,以鹹味耍堅,以酸味收斂,以辛苦發汗,發汗之藥不必避忌熱天,但不要觸犯溫涼的藥物,少陰複氣所致的病,用發汗藥物時與此法相同;陽明複氣所致的病,治用辛溫,佐以苦甘,以苦味滲泄,以苦味通下,以酸味補虛;太陽複氣所致的病,治用成熱,佐以甘辛,以苦味堅其脆弱。
凡治各種勝氣複氣所致之病,寒的用熱,熱的用寒,溫的用清,清的用溫,氣散的用收斂,氣抑的用發散,燥的使用潤澤,急的使用緩和,堅硬的使用柔軟,脆弱的使用堅固,衰弱的補,亢盛的瀉。用各種方法安定正氣,使其清靜安寧,於是病氣衰退,各歸其類屬,自然無偏勝之害。這是治療上的基本方法。黃帝道:對。
氣有上下之分,是什麼意思?岐伯說:身半以上,其氣有三,是人身應天的部分,所以是司天之氣所主持的;身半以下,其氣亦有三,是人身應地的部分,所以是在泉之所主持的。用上下來指明它的勝氣和複氣,用氣來指明人身部位而說明疾病。“半”就是指天樞。所以上部的三氣勝而下部的三氣都病的,以地氣之名來命名人身受病的髒氣;下部的三氣勝而上部的三氣都病的,以天氣之名來命名人身受病的髒氣。以上所說,是指勝氣已經到來,而複氣尚屈伏未發者而言;若複氣已經到來,則不能以司天在泉之名以區別之,當以複氣的情況為準則。
黃帝道:勝複之氣的運動,有一定的時候嗎?到時候是否一定有勝複之氣呢?岐伯說:四時有一定的常位,而勝複之氣的有無,卻不是必然的。
黃帝道:請問是何道理?岐伯說:初之氣至三之氣,司天之氣所主,是勝氣常見的時位;四之氣到終之氣,是在泉氣之所主,是複氣常見的時位。有勝氣才有複氣,沒有勝氣就沒有複氣。黃帝道:對。
複氣已退而又有勝氣發生,是怎樣的?岐伯說:有勝氣就會有複氣,沒有一定的次數限製,氣衰減才會停止。因之複氣之後又有勝氣發生,而勝氣之後沒有相應的複氣發生,就會有災害,這是由於生機被傷的緣故。
黃帝道:複氣反而致病,又是什麼道理呢?岐伯說:複氣所至之時,不是它時令的正位,與主時之氣不相融洽。所以大複其勝,而反被主時之氣所勝,因此反而致病。這是指火、燥、熱三氣來說的。
黃帝道:治療之法怎樣?岐伯說:六氣之勝所致的,輕微的隨順它,嚴重的製止它;複氣所致的,和緩的平調它,暴烈的削弱它。都宜隨著勝氣來治療其被抑伏之氣,不論其次數多少,總以達到和平為目的。這是治療的一般規律。黃帝道:對。
客氣與主氣的勝複是怎樣的?岐伯說:客氣與主氣二者之間,隻有勝沒有複。黃帝道:其逆與順怎樣區別?岐伯說:主氣勝是逆,客氣勝是順,這是自然規律。
黃帝道:客氣與主氣相勝所致之病是怎樣的?岐伯說:厥陰司天,客氣勝則病耳鳴,振掉,眩暈,甚至咳嗽;主氣勝則病胸脅疼痛,舌強難以說話。
少陰司天,客氣勝則病鼻塞流涕,噴嚏,頸項強硬,肩背部悶熱,頭痛,神疲無力,發熱,耳聾,視物不清,甚至浮腫,出血,瘡瘍,咳嗽氣喘;主氣勝則心熱煩躁,甚則脅痛,支撐脹滿。
太陰司天,客氣勝則病頭麵浮腫,呼吸氣喘;主氣勝則病胸腹滿,食後胸腹悶亂。
少陽司天,客氣勝則病赤疹發於皮膚,以及赤遊丹毒,瘡瘍,嘔吐氣逆,喉痹,頭痛,咽喉腫,耳聾,血溢,內症為瘛瘋;主氣勝則病胸滿,咳嗽仰息,甚至咳而有血,兩手發熱。
陽明司天,清氣複勝而有餘於內,則病咳嗽,衄血,咽喉窒塞,心鬲中熱,咳嗽不止,出現吐血就會死亡。
太陽司天,客氣勝則病胸悶不暢,流清涕,感寒就咳嗽;主氣勝則病咽喉中鳴響。
厥陰在泉,客氣勝則病大關節不利,內為痙強拘攣瘛疭,外為運動不便;主氣勝則病筋骨振搖強直,腰腹時時疼痛。
少陰在泉,客氣勝則病腰痛,尻、股、膝、髀、腨、骨行、足等部位病瞀熱而酸,浮腫不能久立,二便失常;主氣勝則病逆氣上衝,心痛發熱,膈內及諸痹都發作,病發於勝脅,汗出不收,四肢厥冷因之而起。
太陰在泉,客氣勝則病足痿,下肢沉重,大小便不時而下,濕客下焦,則發為濡瀉以及浮腫、前陰病變;主氣勝則寒氣上逆而痞滿,飲食不下,甚至發為疝痛。
少陽在泉,客氣勝則病腰腹痛而反惡寒,甚至下痢白沫、小便清白;主氣勝則熱反上行而侵犯到心胸,心痛,發熱,中焦格拒而嘔吐。其他各種症候與少陰在泉所致者相同。
陽明在泉,客氣勝則清涼之氣動於下部,少腹堅滿而頻頻腹瀉;主氣勝則病腰重,腹痛,少腹生寒,大便溏泄,寒氣逆於腸,上衝胸中,甚則氣喘不能久立。
太陽在泉,寒氣複勝而有餘於內,則腰、尻疼痛,屈伸不利,股、脛、足、膝中疼痛。黃帝道:對。
治法應該怎樣?岐伯說:上衝的抑之使下降,陷下的舉之使上升,有餘的折其勢,不足的補其虛,以有利於正氣的輔助,以適宜的藥食來調和,必須使主客之氣安泰,根據其寒溫,客主之氣相同的用逆治法,相反的用從治法。
黃帝道:治寒用熱,治熱用寒,主客之氣相同的用逆治,相反的甩從治,我已經知道了。應該用哪些適宜的味呢?岐伯說:厥陰風木主氣之時,其瀉用酸,其補用辛;少陰君火與少陽相火主氣之時,其瀉用甘,其補用鹹;太陰濕土主氣之時,其瀉用苦,其補用甘;陽明燥金主氣之時,其瀉用辛,其補用酸;太陽寒水主氣之時,其瀉用成,其補用苦。厥陰客氣為病,補用辛,瀉用酸,緩用甘;少陰客氣為痛,補用成,瀉用甘,收用酸;太陰客氣為病,補用甘,瀉用苦,緩用甘;少陽客氣為病,補用成,瀉用甘,耎堅用成;陽明客氣為病,補用酸,瀉用辛,泄用苦;太陽客氣為病,補用苦,瀉用成,!堅用苦,潤用辛。開發腠理,使津液和利陽氣通暢。黃帝道:對。
請問陰陽各分之為三,是什麼意思?岐伯說:因為陰陽之氣各有多少,作用各有不同的緣故。
黃帝道:何以稱為陽明?岐伯說:兩陽相合而明,故稱陽明。黃帝道:何以稱為厥陰?岐伯說:兩陰交盡,故稱厥陰。
黃帝道:氣有多少,病有盛衰,因之治療有緩急,方劑有大小,請問其中的一般規律怎樣?岐伯說:病氣有高下之別,病位有遠近之分,症狀有內外之異,治法有輕重的不同,總之以藥氣適達病所為準則。
《大要》說,君藥一,臣藥二,是奇方的製度;君藥二,臣藥四,是偶方的製度;君藥二,臣藥三,是奇方的製度;君藥二,臣藥六,是偶方的製度。所以說:病近的用奇方,病遠的用偶方;發汗不用奇方,攻下不用偶方;補益與治療上部的方製宜緩,補益與治療下部病的方製宜急。急的氣味濃厚,緩的氣味淡薄。方製用藥要恰到病處,就是指此而言。如果病所遠,藥之氣味經中道者,當調劑藥食的時間,病在上可先食而後藥,病在下可先藥而後食,不要違反這個製度。所以適當的治療方法,病位近用奇方或偶方,宜製小其方藥之量;病位遠而用奇偶之方,宜製大其方藥之量。方劑大的是藥味數少而量重,方製小的是藥味數多而量輕。味數多的可至九味,味數少的可用兩味。用奇方而病不去,則用偶方,叫做重方;用偶方而病不去,則用相反的藥味來反佐,以達治療之目的。所謂反佐,就是佐藥的性味,反而與病情的寒熱溫涼相同。黃帝道: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