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生於風熱濕火燥寒的,我已經知道了。生於三陰三陽之標的怎樣治療?岐伯說:懂得病生於本,反過來就會明白病生於標,治療病生於本的方法,反過來就是治療病生於標的方法。黃帝道:對。
六氣的勝氣,怎樣候察呢?岐伯說:當勝氣到來的時候進行候察。清氣大來是燥氣之勝,風木受邪,肝病就發了;熱氣大來,是火氣之勝,燥金受邪,肺病就發生了;寒氣大來,是水氣之勝,火熱受邪,心病就發生了;濕氣大來,是土氣之勝,寒水受邪,腎病就發生了;風氣大來,是木氣之勝,土濕受邪,脾病就發生了。這些都是感受勝氣之邪而生病的。如果遇到運氣不足之年,則邪氣更甚;如主時之氣不和,也會使邪氣更甚;遇月廓空的時候,其邪亦甚。重複感受邪氣,其病就危重了。有了勝氣,其後必然會有複氣。
黃帝道:六氣到來時的脈象是怎樣的?岐伯說:厥陰之氣到來,其脈為弦;少陰之氣到來,其脈為鉤;太陰之氣到來,其脈為沉;少陽之氣到來,其脈為大而浮;陽明之氣到來,其脈為短而澀;太陽之氣到來,其脈為大而長。氣至而脈和緩的是平人,氣至而脈應過甚的是病態,氣至而脈相反的是病態,氣至而脈不至的是病態,氣未至而脈已至的是病態,陰陽交錯更易的其病危重。
黃帝道:六氣各有標本,變化所從不同,是怎樣的?岐伯說:六氣有從本化的,有從標本的,有不從標本的。
黃帝道:希望聽你詳細地講講。岐伯說:少陽、太陰從本化,少陰、太陽既從本又從標,陰明、厥陰不從標本而從其中氣。所以從本的化生於本;從標本的或化生於本,或化生於標;從中氣的化生於中氣。
黃帝道:脈與病似相同而實相反的,怎樣診察呢?岐伯說:脈至與症相從,但按之不鼓擊於指下,諸似陽證的,都是這樣。黃帝道:凡是陰證而相反的,其脈象怎樣?岐伯說:脈至與證相從,但按之卻鼓指而強盛有力。
所以各種疾病開始發生,有生於本的,有生於標的,有生於中氣的;治療時有治其本而得愈的,有治其標而得愈的,有治其中氣而得愈的,有治其標本而得愈的,有逆治而得愈的,有從治而得愈的。所謂逆其病氣而治,其實是順治;所謂順其病氣而治,其實是逆治。
所以說:知道了標與本的理論,用之於臨床就不會有困難;明白了逆與順的治法,就可正確的進行處理而不至產生疑問。就是這個意思。不知道這些理論,就不足以談論診斷,卻足以擾亂經旨。故《大要》說:技術粗淺的醫生,沾沾自喜,以為什麼病都能知道了,結果他認為是熱證的,言語未了,而寒病又開始顯露出來了。他不了解同是一氣所生的病變而有不同的形證,診斷迷惑,經旨錯亂。就是這個道理。
標本的理論,扼要而廣博,從小可及大,舉一個例子可以了解許多病的變化。所以懂得了標與本,就易於掌握而不致有所損害,察知屬本與屬標,就可以使病氣調和,明確勝複之氣,就可以為群眾的榜樣。天道的學問,就算得徹底了。
黃帝道:勝氣複氣的變化,時間的早晚怎樣?岐伯說:大凡所勝之氣,勝氣到來就發病,待病氣積聚之時,而複氣就開始萌動了。複氣,是勝氣終了的時候開始的,得其氣之時位則加劇。勝氣有輕重,複氣也有多少,勝氣和緩,複氣也和緩,勝氣虛,複氣也虛,這是自然變化的常規。
黃帝道:勝複之氣的發作,萌動之時不當其時位,或後於時位而出現,是什麼緣故?岐伯說:因為氣的發生和變化,盛和衰有所不同。寒暑溫涼盛衰的作用,表現在展戌醜未四季月之時。故陽氣的發動,始於溫而盛於暑;陰氣的發動,始於涼而盛於寒。春夏秋冬四季之間,有一定的時差。故《大要》說:因春天的溫暖,成為夏天的暑熱,因秋天的肅殺,成為冬天的凜冽。謹慎體察四季月的變化,伺望氣候的回歸,如此可以見到氣的結束,也可以知道氣的開始。就是這個意思。
黃帝道:四時之氣的差分有常數否?岐伯說:大多是三十天。黃帝道:其在脈象上的反應是怎樣的?岐伯說:時差與正常時相同,待其時過而脈亦去。《脈要》說:春脈無沉象,夏脈無弦象,冬脈無澀象,秋脈無數象,是四時生氣閉塞。沉而太過的是病脈,弦而太過的是病脈,澀而太過的是病脈,數而太過的是痛脈,參差而見的是病脈,去而複見的是病脈,氣未去而脈先去的是病脈。氣去而脈不去的是病脈,脈與氣相反的是死脈。所以說:氣與脈之相守,象權衡之器一樣不可有所差失。大凡陰陽之氣,清靜則生化就正常,擾動則導致疾病發生。就是這個道理。
黃帝道:幽和明是什麼意思?岐伯說:太陰、少陰兩陰交盡,叫做幽;太陽、少陽兩陽合明,叫做明。幽和明配合陰陽,就有寒暑的不同。
黃帝道:分和至是什麼意思?岐伯說:氣來叫做至,氣分叫做分;氣至之時其氣同,氣分之時其氣就異。所以春分秋分的二分和夏至冬至的二至,是天地正常氣化紀時的綱領。
黃帝道:先生所說的春秋之氣開始在前,冬夏之氣開始於後,我已知道了。然而六氣往複運動,主歲之時又非固定不變,其補瀉方法是怎樣的?岐伯說:根據司天、在泉之氣所主之時,隨其所宜,正確選用藥味,是治療上的主要關鍵。左右問氣的治法與此相同。《大要》說:少陽主歲,先甘後成;陽明主歲,先辛後酸;太陽主歲,先成後苦;厥陰主歲,先酸後辛;少陰主歲,先甘後成;太陰主歲,先苦後甘。佐以所宜的藥物,助其生化之源泉,就掌握了治療六氣致病的規律。黃帝道:講得對!
許多疾病的發生,都由於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的變化。醫經上說:實證用瀉法治療,虛證用補法治療,我把它告訴了醫工,但是醫工們運用了它,還不能收到十全的效果。我要這些重要的理論得到普遍運用,並且能夠收到桴鼓相應的效果,如拔刺、雪汙一樣,對於望聞問切的診察方法和技術,可以告訴我嗎?岐伯說:審察疾病發生和發展變化的機理,切勿失卻氣宜。就是這個意思。
黃帝道:請問疾病發生和發展變化的機理是怎樣的?岐伯說:凡是風病,振搖眩暈,都屬於肝。凡是寒病,收引拘急,都屬於腎。凡是氣病,喘急胸悶,都屬於肺。凡是濕病,浮腫脹滿,都屬於脾。凡是熱病,神誌昏亂,肢體抽搐,都屬於火。凡是疼痛瘙癢的瘡瘍,都屬於心。凡是厥逆,二便不通或失禁,都屬於下焦。凡是痿症,喘逆嘔吐,都屬於上焦。凡是口噤不開,鼓頷戰抖,神誌不安,都屬於火。凡是痙病,頸項強急,都屬於濕。凡是氣逆上衝,都屬於火。凡是脹滿腹大,都屬於熱。凡是躁動不安,發狂越常,都屬於火。凡是突然發生的強直,都屬於風。凡是因病有聲,叩之如鼓,都屬於熱。凡是浮腫,疼痛酸楚,驚駭不寧,都屬於火。凡是轉筋反折,排出的水液混濁,都屬於熱。凡是排泄的水液澄明清冷,都屬於寒。凡是嘔吐酸水,急劇的下利,都屬於熱。所以《大要》說:謹慎地掌握病機,分別觀察其所屬關係,有邪、無邪均必須加以推求,實證、虛證都要詳細研究,首先分析五氣中何氣所勝,然後疏通其血氣,使之調迭舒暢,而歸於和平。就是這個意思。黃帝道:講得對。
藥物五味有陰陽之分,它們的作用怎樣?岐伯說:辛甘發散的屬陽,酸苦湧泄的屬陰,成味湧泄的屬陰,淡味滲泄的屬陽。辛甘酸苦成淡六者,或收斂,或發散,或緩和,或急暴,或燥濕,或潤澤,或柔軟,或堅實,根據病情之所宜運用,以調理氣機,使陰陽歸於平衡。
黃帝道:有的病不是用調氣之法所能治愈的,應該怎樣治療?有毒無毒之藥,哪種先用,哪種後用?我想知道它的方法。岐伯說:有毒無毒藥物的使用,以適應所治病證的需要為原則,根據病情的輕重製定方劑的大小。
黃帝道:請你講講方劑的製度。岐伯說:君藥一,臣藥二,是小方的組成法;君藥一,臣藥三,佐藥五,是中等方的組成法;君藥一,臣藥三,佐藥九,是大方的組成法。寒病用熱藥治療,熱病用寒藥治療,病輕的逆其病氣而治,病重的從其病氣而治,堅實的削弱它,有客邪的驅除它,因勞所致的溫養它,鬱結的疏散它,滯留的攻逐它,幹燥的滋潤它,拘急的緩和它,耗散的收斂它,虛損的溫補它,安逸的通行它,驚悸的平靜它,在上者使之上越,在下者使之下奪,或用按摩,或用湯浴,或迫使其外出,或劫截其發作,或用開導,或用發泄,以適合病情為度。
黃帝道:什麼叫逆從?岐伯說:逆就是正治法,從就是反治法。反治藥的多少,要根據病情而定。
黃帝道:反治是怎樣的?岐伯說:就是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要製伏疾病的本質,必先探求發病的原因。反治法開始時藥性與病性似乎相同,但最終其藥性與病性是相反的。可以用來破除積滯,消散堅塊,調暢氣機,使疾病痊愈。黃帝道:對。
調暢氣機而病得痊愈的是怎樣的呢?岐伯說:或用逆治,或用從治,或先逆後從,或先從後逆,疏通氣機,使其調達,這就是調氣的治法。黃帝道:對。
病有內髒與體表相互影響的,如何治療?岐伯說:從內髒影響到體表的,先治其內髒病;從體表影響到內髒的,先治其體表病;從內髒影響到體表而偏重於體表的,先治其內髒病,後治其體表病;從體表影響到內髒而偏重於內髒的,先治其體表病,後治其內髒病;內髒與體表沒有相互影響的,就治其發病部位所主之病。黃帝道:對。
火熱之病,反複惡寒發熱,有如瘧疾之狀,或一天一發,或間隔數天一發,這是什麼緣故?岐伯說:因為勝複之氣相遇的時候,陰陽之氣有多少的關係。陰氣多而陽氣少,則發作的間隔時日就長;陽氣多而陰氣少,則發作的間隔時日就短。這是勝氣與複氣的相互搏鬥,也是寒熱盛衰的關鍵。瘧疾的原理也是這樣。
黃帝道:醫論上說,治寒證當用熱藥,治熱證當用寒藥,醫工是不能違背這些準則而改變其規律的。但是有些熱病,服寒藥後而更熱;有些寒病,服熱藥後而更寒。不但原有的寒與熱證仍舊存在,而且更有新病增加,這應該怎樣治療呢?岐伯說:凡是用寒藥而反熱的,應該滋其陰,用熱藥而反寒的,應該補其陽,這就是探求其根本而治的方法。黃帝說:對。
服寒藥而反熱,服熱藥而反寒,是什麼原因呢?岐伯說:僅注意治療其亢盛之氣,而忽略了虛弱之根本,所以有相反的結果。
黃帝道:有的並非由於治療亢盛之氣所造成的,是什麼道理?岐伯說:問得真詳盡啊!沒有治療亢盛之氣,那就是由於不知道五味所屬的關係。大凡五味入胃之後,各歸入所喜的髒。所以酸味先入肝,苦味先入心,甘味先入脾,辛味先入肺,鹹味先入腎。服用日久便能增強各髒之氣,這是藥物在人體氣化的一般規律;若使髒氣增強過久,又是導致死亡的原因。黃帝道:對。
方劑的製度分君臣,是什麼意思?岐伯說:主治疾病的藥叫做君,輔助君藥的叫做臣,應順臣藥的叫做使,並不是指上、中、下三品的意思。
黃帝道:什麼叫三品?岐伯說:三品是用來說明藥性有毒無毒的分類法。
黃帝道:對。疾病的在內在外怎樣分別治療?岐伯說:調治病氣的方法,必須辨別陰陽,確定它在內還是在外,根據病之所在,在內的治內,在外的治外。輕微的調理它,較盛的平靜它,亢盛的劫奪它,在表的汗之,在裏的下之,根據寒熱溫涼的不同屬性,而衰減其所屬的病證,隨其所宜為準。謹慎地遵守如上的法則,可以萬治萬全,使氣血和平,確保他的天年。黃帝道:講得好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