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感受外邪之後,若正氣充盛,能奮起與邪抗爭,則見發熱。反之,正氣虛弱,無力與邪相爭,則無發熱。傷寒六經辨證,就是根據這個原則劃分的。太陽病有發熱惡寒,少陽病有往來寒熱,陽明病但熱不寒。三陽經病均有發熱,說明正氣尚旺,抗邪有力,屬正盛邪實的陽證,即“發於陽”也。三陰經病通常無熱惡寒,甚至肢厥蜷臥,則是陽虛陰盛、正氣虛衰的表現,正是“發於陰”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六經辨證雖然繁雜,但以寒熱來辨別陰陽,便能執簡駁繁,提綱挈領。
以寒熱來辨別陰陽兩大證型,這隻是大體上的區分,適宜於一般情況。影響疾病的因素很多,臨床的表現也千變萬化。如太陽傷寒初期,可有暫“未發熱”的階段;陽明病得之一日,也有“不發熱而惡寒”者。少陰陽虛陰盛也有“反發熱”的假象,厥陰病可見厥熱勝複。對於這些特殊情況,均須作具體分析。
“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這是對愈期的一種預測。陽數七、陰數六之說,可能是出於伏羲氏河圖生成數之詞。因水的成數是六,水屬陰,故陰數六;火的成數是七,火屬陽,故陽數七。病發於陽經,陽經之氣血得以平和則愈;病發於陰經,陰經之氣血得以平和則愈。這種推算方法僅供參考,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①故也;若欲作再經②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8)
【注解】
①行其經盡:邪氣在太陽經逐漸減退而消失,病情向愈。經,這裏指太陽經。
②欲作再經:病情將要發生傳經之變,此指欲傳往陽明。
【解讀】
太陽為病至7日以上時間,邪未內傳,顯示太陽表邪在本經將盡,適值正氣來複之期,故有自愈的可能。本條隻舉頭痛,以說明太陽病自愈的轉機,是受《素問·熱論》“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的影響,故將其他表證省略。
太陽病雖有自愈之機轉,但也有正不勝邪,進一步向裏發展的趨勢。為防病情傳變,可先安其未受邪之地,方法是針刺足陽明經穴,疏通經氣,振奮胃陽,以扶正卻邪,自能防止傳經之變。正所謂“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若病不愈,有向陽明傳變的征兆,可預先針足陽明,以和胃氣。是因胃為衛之本,脾為營之源,針足陽明可以恢複營衛之本,“使經不傳則愈”。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①。(9)
【注解】
①從巳至未上:指從巳時到未時之間的時間,相當於上午九時至下午三時。
【解讀】
天之六淫,可致人病,天之明陽,可助病愈,午乃太陽中天之時,為太陽之氣最盛之際,亦自然界陽氣最強之時。所以“巳午未”時之前後,為陽氣最盛之時,而大病久病往往日輕夜重,借助天時,其病或可自解。但不可泥。
風家①表解而不了了②者,十二日愈。(10)
【注解】
①風家:經常患有外感風寒的病人。
②不了了:表證已解,大部分已經消除,但仍留有不舒適的感覺。了,完畢,結束。不了了,就是未盡了結。
【解讀】
“風家”是指經常患風寒外感的人。此多體質較差,素體衛陽不足,表氣不固,易患太陽病。當表邪已解,疾病向愈之時,尚有一些不舒適的感覺,這是正氣未複、氣血未和之故。
所以身體仍有不爽的感覺。大邪雖解,往往因正氣難複,身體較長時間酸楚不適,精神不爽,即所謂“不了了”者,俟氣血和順則愈。根據外感發病的傳變規律推測,此類患者病愈的日期一般不會超過兩經,故曰“十二日愈”。“十二日”也隻是約略之詞,僅供參考,不必拘泥。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①,寒在骨髓②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11)
【注解】
①皮膚:體表。言其淺表,指在外。
②骨髓:體內。言其深層,指在裏。
【解讀】
病人的寒熱之表象可假,但喜惡之內情必真,能較為準確地反映出疾病的真實本質。病人身大熱,但卻欲得衣被,這是由於機體的真陽虛衰到至極,陰寒內盛,陽氣不能潛藏而浮越於外所致。因此,身大熱必在體表,屬外有假熱,欲得衣是寒在於裏,屬內有真寒的“陰盛格陽證”。所謂“寒極似熱”、“陰極似陽”即是此證。結合論中條文,可參考第317條:“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麵色赤,或腹痛,或幹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病人身大寒,但卻不欲得衣被,這是由於裏熱亢盛,氣機鬱遏,陽熱深伏於裏,不能外達於手足所致。因此,身大寒必在體表手足,屬外有假寒,不欲近衣是熱在於裏,屬內有真熱的“陽盛格陰證”。所謂“熱極似寒”、“陽極似陰”即是此證。結合論中條文,可參考第335條:“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第350條:“傷寒,脈滑而厥者,裏有熱,白虎湯主之。”
在臨床上,較為單純的寒、熱、虛、實證候是容易分辨的。但當病情發展到嚴重階段,表象與本質不相一致的情況下,則應透過寒熱的表象去探求疾病的本質。“皮膚”指人體淺表部位,在這裏引申為疾病的表象;“骨髓”指人體內裏部位,在這裏引申為疾病的本質。臨床上尚需結合胸腹是否灼熱、口渴與否、喜飲的冷熱與多少、舌苔脈象等進行綜合分析,才能去偽存真,作出準確判斷。
真寒假熱證,多表現為麵紅如妝,口幹不欲飲或喜熱飲,小便清長,舌質浮胖淡嫩,脈浮大虛數無根。真熱假寒證,多表現為口渴喜冷飲,小便短赤,舌質紅絳,脈滑數或洪大,也可見沉伏,但重按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