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2(1 / 3)

第1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2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①,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②,淅淅惡風③,翕翕發熱④,鼻鳴⑤幹嘔⑥者,桂枝湯主之。(12)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⑦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⑧,啜⑨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⑩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注解】

①陽浮而陰弱:一作病機解:衛氣浮盛為陽浮;營陰不足為陰弱。一作脈象解:寸部脈浮為陽,尺部脈弱為陰。也有認為:輕按即得為陽浮;重按見弱為營弱。

②嗇嗇惡寒:畏縮怕冷之狀。嗇嗇,慳吝畏怯貌。

③淅淅惡風:形容惡風寒之狀如涼風冷雨侵身。淅淅,細雨灑落之狀。

④翕(xí)翕發熱:形容發熱之狀如羽毛覆蓋下之溫和。翕翕,熱勢輕淺貌。

⑤鼻鳴:鼻中窒塞,氣息不利而發出的鳴響。

⑥幹嘔:嘔而無物。

⑦咀(fǔjǔ):用口咬碎。此處的意思是將藥物碎成小塊。當時利刃難覓,故用此法。

⑧須臾:很短的時間,一會兒。

⑨啜:喝。此處的意思是趁熱快喝,以助發汗。方有執:“大飲也。”

⑩溫覆:覆蓋衣被,取周身溫暖,以助汗出。

遍身漐(zhé)漐:全身各處都出微汗。縶縶,小雨不輟也。

小促其間:稍微縮短(服藥)間隔的時間。

周時:一晝夜,即24小時。

五辛:泛指有辛辣氣味的食物。《本草綱目》以小蒜、大蒜、韭、芸苔、胡荽為五辛。

酪:動物乳類及其製品。

臭惡:有特殊氣味或不良氣味的食物。

【解讀】

本條首先討論太陽中風表虛證的辨證和治療,應該與第1條“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以及第2條“發熱、汗出、惡風、脈緩”互參。陽浮陰弱,是太陽中風的基本病機;發熱與汗出,是太陽中風的主要表現。外邪襲表,衛陽浮盛,與邪氣抗爭,故發熱,即所謂“陽浮者熱自發”;患者體質不強,衛外之力稍弱,營陰不能內守,即所謂“陰弱者汗自出”。

“陰弱”與“汗自出”反映了中風證最為突出的病機特點與證候特征,是太陽中風證與太陽傷寒證的根本區別,這也是太陽中風證又被後世醫家稱之為“表虛證”的原因所在。用“嗇嗇”形容惡寒、“淅淅”形容惡風、“翕翕”形容發熱,以補充描述中風證惡風寒與發熱的具體情形,說明惡風寒與發熱都較為輕淺,也暗示感受的風寒之邪並不是非常嚴重。鼻鳴是風寒影響到肺氣,肺竅不利;幹嘔是風寒影響到胃氣,胃失和降。

上述諸證為太陽中風證的主要脈證,係外邪襲表、營衛不和、衛外不固、營陰外泄所致,用桂枝湯治療,是最為適當的了。所謂“主之”,意思是本方對此證,準確無誤,不須顧慮,可放心施用。

桂枝湯是《傷寒論》第一方。方以桂枝為主藥而得名。方中桂枝味辛性溫,辛能發散,溫可祛寒通陽,故有解肌腠風寒外邪之功;芍藥酸寒,酸能收斂,寒走營陰,故可斂陰和營。桂枝、芍藥相伍,相輔相成以調和營衛。生薑辛溫,助桂枝解表,且能降逆止嘔;大棗味甘益中,助芍藥益陰和營。炙甘草味甘性平,調和諸藥,交通營衛。本方為辛溫解表輕劑,以調和營衛為主,凡營衛不和之病證皆可選用。

論中對桂枝湯的煎服法敘述甚詳,受到曆代醫家的高度重視,其中值得特別強調的是:服桂枝湯後大口喝熱稀粥以助藥力,並可保養胃氣。加蓋適量衣被,保暖取汗,以全身濕潤似汗出為好。服1次藥汗出病愈,可停後服;如不效,可以再進;若還不效,則縮短服藥的間隔時間;半天左右服完3次;若病情嚴重的,可晝夜服藥,並可加量到2~3劑。應注意適當忌口。

對於桂枝的去皮問題,大致有3種看法:一指不用桂皮而用桂枝,如方有執說:“去皮者,非謂去其枝上之皮也,以桂之用皆皮,惟經用枝,故有去皮雲耳。”一指用無皮之嫩枝,如張隱庵說:“桂枝止取消尖嫩枝內外如一,若有皮者去之皮也,後仿此。”一指去除粗皮,如柯韻伯說:“桂枝之去皮,去其粗皮也,正合解肌之義。”諸說可參,有助於加深理解。

對於芍藥的品種問題,有用白用赤之爭議,張路玉歸納之說:“方中芍藥,不言赤白。聖惠與節庵俱用赤,孫向與叔微俱用白。然赤白補瀉不同,仲景雲病發熱汗出,此為營弱衛強。營雖不受邪,終非適平,是知必用白芍藥也,營既弱而不能自固,豈可更以赤芍藥瀉之乎,雖然不可以一律論也,如太陽誤下而傳太陰,因而腹滿時痛,則當倍白芍以補營血之虛。若夫大實痛者,必加大黃,又宜赤芍以瀉實也。”

對於藥物的劑量問題,雖古今用藥量大小有差異,但主要是漢製小,後世製大,其折算結果尚未統一。如孫思邈認為:“吳人以二兩為一兩,隋人以三兩為一兩,今則以十漆為一株,六株為一分,四分為一兩,稱為定。”錢天來認為:“漢之一兩,即今之二錢七分也。”程知認為:“古今量度,惟漢最小,漢之一兩,惟有今之三錢半強,故千金、本草以古三兩為今一兩。然世有古今,時有冬春,地有南北,人有強弱,大約古用一兩,今用一錢足矣,宜活法通變,不必膠柱而鼓瑟,則為善法仲景者矣。”

陳修園說:“古之一兩,今折為三錢,不泥於古,而亦不離於古也。”今人柯雪帆等根據史料、實物核算,並結合近代臨床使用經方用量的研究,認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藥物劑量應按1斤等於250g,1兩等於15.625g,1升等於200mg計算。以上折算方法,可供參考,臨床宜根據病情輕重,並結合國家藥典的法定計量,綜合確定。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①,桂枝湯主之。(13)

【注解】

①汗出惡風:這裏的“惡”即怕的意思。

【解讀】

頭痛者,太陽之病,發熱汗出惡風者,中風證也,故以桂枝湯治療,以解風邪,其病自愈。本條冠以太陽病泛指一切表證,無論中風、傷寒、已治、未治,隻要見到頭痛發熱,汗出惡風,便是桂枝湯的適應證。所以本證屬於太陽中風表虛,適用桂枝湯解肌祛風,調和營衛。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①,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