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傷寒表實證誤用了桂枝湯,則可使表邪鬱閉更甚,甚至發生種種變證,所以仲景特別告誡醫家:“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若酒客①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②故也。(17)
【注解】
①酒客:平素嗜好飲酒的人。
②甘:甜味之品。
【解讀】
平素嗜酒之人,多見胃腸濕熱內蘊,一般禁用桂枝湯。因桂枝湯是辛甘溫之劑,辛易生熱,甘易助濕,濕熱病人得辛甘溫之藥,可使濕熱壅滯,致使胃氣上逆而生嘔吐。
“得之則嘔”是舉例說明濕熱內蘊者誤服桂枝湯後的變證,而其變證並非隻嘔吐之一種,學者當舉一反三,靈活理解。
醫家對“酒客病”有不同理解:有的認為是酒客患太陽中風,既內蘊濕熱,又外感風邪;有的認為酒客病乃太陽中風之類證,即過度嗜酒,濕熱內蘊,導致營衛氣血失去和調,而見頭痛、身熱、汗出、惡心、嘔吐等症,類似外感而實非外感。二者說法雖異,但對內蘊濕熱的病機認識以及不適用桂枝湯治療的認識則是一致的,可以互參。
喘家①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18)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芍藥三兩、大棗十二枚(擘)、厚樸二兩(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注解】
①喘家:素有喘疾的人。
【解讀】
平素患有喘息宿疾者,每多正氣不足,尤其肺衛氣虛,較易感受外邪,感邪後又時常引發宿疾,或導致咳喘加重。“作”有乃引發、發作之意,寓示外感風寒引發宿疾,症見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氣逆而喘,治宜解肌祛風,兼以降氣定喘。
用桂枝湯加厚樸、杏子,即可表裏兼顧。待表解氣降之後,再圖根治素喘之疾。
本條句讀有別,關鍵在“作”字上。一為“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一為“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第一種是“發作”意,指喘家由外感風寒而誘發。第二種是“製作”意,指給予桂枝湯方藥。喘家本為宿疾,若不因外感誘發,則無須使用桂枝湯,宜用厚樸、杏仁等平喘之類的藥物治療。論中所有方藥前均無“作”字,此處若以“製作”意理解,則似顯累贅。所以,正確的句讀應是“喘家作”。
誠然,因外感而發生的咳喘還有其他證型,如麻黃湯證、小青龍湯證、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等都可見有咳喘,故仍需辨證論治。此處權衡素有喘證的病人,又患新感,多見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的表虛之證兼咳喘,用桂枝湯調和營衛、解肌發汗,加厚樸、杏仁以化痰止咳、下氣平喘,是為較好的選擇,故用一個“佳”字評論。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①(19)
【注解】
①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身體內有熱毒內癰的人要慎用桂枝湯。
【解讀】
凡宿有熱毒內癰之人,忌服桂校湯等辛溫之藥,若服之則毒熱更盛,往往引起壞病。若不慎用,熱極則傷陽絡。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傷則引起吐血之憂。今重申服桂枝湯吐膿血者宿疾是也。
如肪癰、胃癰等癰膿之證,在外也可表現為發熱、惡寒、汗出等類似太陽中風證侯,段藥當審證求因,切不可錯投桂枝湯,以防病情惡化,熱毒腐血成膿,內癰破潰而吐膿血。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①,其人惡風,小便難②,四肢微急③,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20)
桂枝加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桂枝湯,今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注解】
①遂漏不止:於是就不間斷地出汗。遂,因而,於是。漏,滲泄不止。柯韻伯說:“陽氣無所止息,汗出不止矣。”
②小便難:小便量少而不通暢。
③四肢微急:四肢屈伸運動受到限製,有輕微的不能自如現象。微,輕微;急,拘急,屈伸運動不能自如。
【解讀】
太陽病應當發汗解表,但總宜“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遍身漐漐微似有汗,可使邪隨汗解,脈靜身和而愈。若發汗太過,或汗不如法,則易傷陽氣。證之臨床:有太陽中風表虛誤用麻黃湯者,有過量飲服桂枝湯而汗出太多者,有素體陽虛而妄行汗法者,有病輕藥重而汗之太過者。“陽加於陰謂之汗”汗出越多,衛陽越虛,肌腠不能固密,營陰隨之外泄,傷陽損液,變證易生。
“惡風”原見於太陽中風表虛證,今複提出,表明惡風寒的程度較前為甚,乃過汗傷陽,表陽虛弱,腠理疏鬆,不耐風邪之故。“小便難”是為過汗傷陽損陰,膀胱津液虧少。陽失溫煦,陰失濡養,則四肢微急,難以屈伸。
此屬表證未解亦兼陽虛汗漏。雖是陰陽俱傷,但其病理之根本機轉是在陽虛,津傷乃是陽虛漏汗的結果。若衛陽複則表氣固,汗即能止,汗止則陰液不再外泄,適量飲水,津液即可自動恢複,故用桂枝湯加附子調和營衛,複陽斂液。炮附子有溫經複陽、固表止汗的作用。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①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21)
桂枝去芍藥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桂枝湯,今去芍藥,將息如前法。
【注解】
①脈促:脈象較快而有力。錢天來說:“脈促者,非脈來數時一止,複來之促也,即急促亦可謂之促也。”
【解讀】
太陽病誤下,極易傷陽損陰。“胸滿”即是下藥傷正,胸陽不振,表邪內陷,鬱而難伸所致。“脈促”則是正氣被下藥所激而引起的反應,人體陽氣尚能抗邪,正氣能與病邪相爭,說明病機向上,正氣趨表,故仍主表未解。既然表證未解。又兼胸陽不振,故仍用桂枝湯加減治療。
芍藥酸苦陰柔收斂,用之礙邪,易加重胸滿,故去而不用。本方解表而不留邪,通陽無礙解表,可謂通陽解表之劑。太陽病誤下後,表邪內陷,見脈促胸滿而表證未解者,用之頗為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