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3(1 / 3)

第1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3

若微寒①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桂枝湯,今去芍藥加附子,將息如前法。(22)

【注解】

①微寒:稍微惡寒。也有認為是脈微而惡寒。

【解讀】

承上條所述之證的基礎上,又見微惡寒,是誤下後胸陽不振,又兼陽氣不足而致。此為陽虛惡寒之象。故在桂枝去芍藥湯溫振胸陽的基礎上,再加附子,以溫經複陽。若誤下後,症見脈微而惡寒,則陽傷較甚,附子當重用,或徑用四逆湯,方近仲景之意。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①,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②,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③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④,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麵色反有熱色⑤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23)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生薑(切)、甘草(炙)、麻黃(去節)各一兩,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雲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並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臣億等謹按:桂枝湯方,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麻黃湯方,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個。今以算法約之,二湯各取三分之一,即得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生薑、甘草各一兩,大棗四枚,杏仁二十三個另三分枚之一,收之得二十四個,合方。詳此方乃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宜雲合半湯。

【注解】

①瘧狀:發熱惡寒呈陣發性,發無定時,好像瘧疾的樣子。

②清便欲自可:大小便尚屬正常。清同圊。

③脈微緩:脈象已不浮緊,有漸趨於和緩之態。

④陰陽俱虛:表裏皆虛。這裏的陰陽指表裏言。

⑤熱色:發熱時臉色潮紅。

【解讀】

太陽病日久不愈,病人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一日發作二三次,有點像瘧疾的表現。這反映表邪不重,太陽抗邪之力占優勢。“其人不嘔”說明胃氣和,飲食佳,邪氣未入少陽;“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基本正常,表明裏氣尚和,邪氣未入陽明。

上述病情,可能發生的轉歸有3種:

一是病人脈見稍微和緩之象,這就反映邪氣已經漸退,而陽氣也已漸複,表裏氣趨向平和,是病情好轉之兆,可不藥而愈。

二是病人見“脈微而惡寒”,是太、少陽氣俱虛,表、裏陽氣皆衰。“脈微”是少陰陽虛之象,與“惡寒”並見,表明少陰與太陽的陽氣均虛衰,表邪有內傳少陰之勢,故雲“陰陽俱虛”。表裏陽虛,表邪尚在,治當溫陽固本為急,可選用四逆湯之類的方藥,切不可再用汗、吐、下等錯誤治法,以免更加傷陽損液。

三是病人見麵色稍微發紅、身癢等症,為太陽小邪不解、陽氣鬱遏不伸所致。

陽氣鬱遏不得宣泄,小邪稽留於皮膚不解,故見麵紅、身癢症狀。這是因為沒有及時發一點小汗的緣故,當用小發汗的方法,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本症無汗,也未經發汗,小邪拂鬱不解,則非單獨使用桂枝湯所能解除。身癢但不疼痛,也無嚴重的惡風寒表現,使用麻黃湯則太過。隻有二方合用,少量煎服,方切合病情。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是在桂枝湯、麻黃湯原劑量的基礎上各取1/3量,合而同煎。本方對於邪少勢微,且又有欲出外解之機,以麵有熱色、身癢為主症者最為適宜。

麻黃湯治表實無汗,桂枝湯治表虛有汗,二方合用,又小劑量服用,既能發小汗以祛邪,又不過汗傷正,是得宜活用之法。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①煩不解者,先刺風池②、風府③,卻與④桂枝湯則愈。(24)

【注解】

①反:反而。

②風池:足少陽膽經穴名,在腦後發際陷中,枕骨粗隆直下正中陷中。

③風府:督脈經穴名,在項後人發際1寸,在枕骨與第一頸椎之間。

④卻與:然後給予。

【解讀】

本條講太陽中風症,當邪勢較盛時,可先用針法以泄邪。太陽中風症,服桂枝湯,是正確的治法,照理應當得微汗而解。可是剛服藥一次,反而出現心煩不安,這有兩種可能,一是藥不對症,病情發生內傳化熱的變化;二是表邪較盛,藥力不夠,正氣驅邪之力不足,正邪相爭而致煩。如屬前者,必須立即更改藥方,桂枝湯絕對不可續服;如屬後者,則應采用針刺方法,先刺項後的風池、風府穴位,以泄經脈鬱遏之邪,然後再續服桂枝湯,即可向愈。

兩種病機截然相反,萬一診斷錯誤,則後果非常嚴重,決不可掉以輕心。所以在辨證時必須掌握以下幾點。一是桂枝症仍在,所謂不解者,是指表症未解也。二是隻增一煩,別無其他熱症。如果誤認心煩為熱,而改用清熱方藥,同樣是錯誤的。從本條先用刺法來看,針刺確實可補湯藥的不足,於此也可見仲景不但是博采眾方,而且是博采各種治療方法。前麵已有針足陽明,使經不傳的方法,此條更是開針與藥並用的先河,這樣的治療思想,也應當積極發揚。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①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②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25)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生薑一兩六銖(切)、杏仁十六個(去皮尖)、甘草一兩二銖(炙)、大棗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本雲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再服,今合為一方,將息如前法。

臣億等謹按:桂枝湯方,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麻黃湯方,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個。今以算法約之,桂枝取十二分之五,即得桂枝、芍藥、生薑各一兩六銖,甘草二十銖,大棗五枚。

麻黃湯取九分之二,即得麻黃十六銖,桂枝十銖三分銖之二,收之得十一銖,甘草五銖三分銖之一,收之得六銖,杏仁十五個九分枚之四,收之得十六個。二湯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一兩十七銖,麻黃十六銖,芍藥、生薑各一兩六銖,甘草一兩二銖,大棗五枚,杏仁十六個,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