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4(1 / 3)

第1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4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33)

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生薑二兩(切)、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鬥,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解讀】

本條承接上條,繼續討論太陽與陽明合病的證治。既日太陽與陽明合病,惡寒、發熱、脈浮是為必見證候。陽明包括胃與大腸,外邪內擾於腸,可見下利;內擾於胃,胃氣上逆,則見嘔吐。

嘔、利表現雖殊,但風寒外邪內擾陽明的基本病理則一,所以嘔吐的性質屬寒。治療仍以葛根湯解外散邪,另加半夏,與生薑同用,和胃降逆止嘔。

本證與葛根湯證比較,同為太陽陽明合病,前條病變位大腸,以下利為主;本證病位在胃,以嘔為主。

太陽與陽明合病是表裏同病的一種,在惡寒發熱的同時兼見嘔吐或下利,這種發病形式在臨床上極為多見。嚴重者則嘔吐與下利同時出現,可用葛根加半夏湯冶療。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34)

葛根黃芩黃連湯

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黃芩三兩、黃連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解讀】

太陽病桂枝證,是風寒外邪侵襲肌表所致的中風表虛證,治當用桂枝湯解肌祛風,調和營衛。醫生誤用攻下法治療,使外邪內陷。脈象急促,說明邪已化熱。邪熱下迫大腸,則下利不止;表裏之邪逼迫於肺,肺失清肅則喘;熱邪蒸騰,迫津外泄,故見汗出。皆因表邪化熱未解,邪熱內陷陽明所致,是表裏俱熱之證。治以葛根黃芩黃連湯清熱止利,表裏雙解。

葛根黃芩黃連湯重用葛根,既辛涼發汗,解散表熱,又升清陽,起陰氣而止利。黃芩、黃連苦寒,清熱燥濕止利。甘草和中緩急,調和諸藥。四藥合用,共奏表裏雙解之功,下利自止。

本方中葛根一物多用,又與黃芩、黃連配伍,其重點在於清熱止利,故裏熱下利,不論有無表熱證,均可使用。

本證與葛根湯證均為表裏同病的下利,但病理性質不同。本證是外邪化熱入裏,熱逼大腸,而葛根湯證是風寒束表,同時內犯腸腑。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35)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解讀】

本條提出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氣喘等症狀,是太陽傷寒的主要臨床表現,治以麻黃湯為主方,故為“傷寒八證”或“麻黃八證”。但學習本條太陽傷寒之脈證仍須與第1條和第3條合參,即在“八證”上還應當補人頭項強痛而惡寒、脈浮緊、嘔逆等症狀。

第3條所說的惡寒與本條所說的惡風並不矛盾,因為從病因學角度看,風寒邪氣常合而為病,風多兼寒,寒亦多兼風;從臨床表現看,外感病患者,常是惡風惡寒並見,隻不過有程度的不同,此之惡風即是惡寒的互詞。太陽傷寒證,為感受寒邪:衛陽外閉,營陰鬱滯而成。因寒性凝滯收引,主痛,寒邪襲表,使衛陽閉遏、營陰凝滯,太陽經氣不利,經脈筋肉拘緊,營衛氣血流通不暢,不通則痛,因而產生頭、身、關節等諸處疼痛;因寒為陰邪,最易傷人陽氣,衛陽被傷,因此必惡寒;寒邪閉斂,營衛凝滯,腠理閉塞,玄府不通,所以無汗;正氣欲奮起抗邪於外,但衛陽之氣又閉鬱而不得宣泄,所以發熱;肺合皮毛而主表,表閉無汗,肺氣失宣,故作喘。

本條論述詳於證而略於脈,從第三條可知,太陽傷寒因應見浮緊之脈,且寸關尺三部均應浮緊,方屬於太陽傷寒表實證。

《素問·玉機真藏論》曰:“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之。”故在臨床治療時以開表發汗為大法。其治當以麻黃湯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黃湯是發汗解表之峻劑,方中麻黃開腠啟閉,發汗散寒,宣肺平喘;桂枝通達衛陽,祛邪外出;杏仁降肺氣,助麻黃以平喘促;炙甘草調和諸藥。全方為辛溫發汗峻劑,是治療傷寒表實證的主方。因其發汗峻烈,所以服湯後不需啜熱粥,隻需溫覆,使其微汗,不可令大汗淋漓。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36)

【解讀】

太陽與陽明合病,兩類病證的存在,應有太陽惡寒發熱、無汗與陽明不大便等,但此處不見腹滿,而見喘而胸滿,說明此不大便尚未形成裏實,不可早用攻下法。肺與大腸相表裏,其不大便是由於外邪束表,肺氣失宣,影響大腸腑氣的通降所導致。

本條突出“喘而胸滿”而非“腹滿”,說明病證以表寒外束、肺氣失宣為主,偏重太陽。所以用麻黃湯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待表解喘平,肺氣順暢,腑氣得以通降,大便自然可下。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37)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人參、甘草(炙)、生薑(切)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解讀】

太陽病已達10日以上,病情可能會出現不同的轉歸:

脈由浮緊變為浮細。細為小脈,表示表邪衰退。嗜臥,標誌著已無所苦,說明邪氣將退,正氣未複。脈證合參,得知表邪已解,為將愈之候。

胸脅乃少陽經脈循行之部位,胸滿脅痛是少陽病主症,說明邪入少陽,樞機不利,此時脈細當為弦細,宜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

“脈但浮”,表邪仍在太陽,仍當用麻黃湯發汗。判斷疾病的轉歸當以脈證為依據,太陽病不必拘時日,隻要表證未變,其治法用方也不變,即有是證、用是藥。

本條所述太陽傷寒日久的幾種變化,也隻是舉例而言。其中有自愈者,有傳入少陽者,有表邪仍不解者。這些變化也都是邪正鬥爭消長的客觀反應。因此,在臨證時觀察病情,既要以脈證為依據,又要考慮到邪正鬥爭的變化,這樣才能達到扶正祛邪之目的。另外,它也體現了辨證施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