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4(2 / 3)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詠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①,此為逆也。(38)

大青龍湯方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薑三兩,切大棗十枚,擘石膏如雞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②粉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複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38)

【注解】

①筋惕肉瞤(rùn):筋肉跳動。

②溫粉:撲身止汗的外用藥粉。

【解讀】

傷寒表實證應無煩躁,今現煩躁為內有鬱熱所致。

本證與麻黃湯證比較,表實無汗等外證相同,但煩躁一證則力本證所獨有。通過病機分析看出,煩躁與無汗有著十分密切的聯係,煩躁緣於內有鬱熱,無汗又使鬱熱不得宣泄,故(不汗出而煩躁)為本證之辨證要點。

木證雖為外寒裏熱,但以表寒為主,故用大青龍湯,重在解表散寒,佐以清熱除煩。

方中麻黃配掛枝、生薑發散風寒,重用麻黃加強發汗作用,石音清熱除煩,且配麻黃開陽氣之鬱閉,使在裏的邪熱向外透達,另外,麻黃也可製約石膏寒涼傷中之弊,甘草、大棗補中扶正,資助汗源。本方發汗峻猛,應中病即止,另外,虛證患者禁用此方。

目前常用本方治療急性熱病初起高熱者,如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風寒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風寒型)等病。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①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39)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薑三兩(切)、大棗十枚(擘)、石膏如雞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②粉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複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燥,不得眠也。

【注解】

①乍:有時。

②溫粉:指外用撲身止汗的藥粉。所指不詳,有待查考。

【解讀】

“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這固然是大青龍湯主治的典型證候,但由於其病機是外寒裏熱,邪氣會逐漸化熱,寒勢減輕,所以身體不疼而是身重,脈由浮緊變為浮緩;邪氣進退於表裏之間,故而身重尚有減輕之時。邪氣雖漸化熱,但表寒閉塞未開,所以惡寒發熱無汗煩躁應該仍然存在。此處的身重不疼,脈顯浮緩之象,同樣是風寒束表,衛閉營鬱,邪鬱化熱的病理表現,仍可用大青龍湯治療。

由於少陰陽虛陰盛,也可見身重,所以要在排除少陰病的情況下方可使用大青龍湯。少陰陽虛陰盛,必有惡寒躇臥、手足厥冷、脈微等症,與大青龍湯證之惡寒發熱、脈浮的表現有明顯的差異,臨證需作鑒別。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40)

小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芍藥、細辛、幹薑、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一雞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蕘花不治利,麻黃主喘,今此語反之,疑非仲景意。

臣億等謹按:小青龍湯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蕘花下十二水,若水去,利則止也。又按《千金》形腫者,應內麻黃,乃內杏仁者,以麻黃發其陽故也,以此證之,豈非仲景意也。

【解讀】

“傷寒表不解”是本病的病因病機,“心下有水氣”是本病的病位所在和病理產物。若素體肺氣不調,宿有寒痰水飲,複感風寒,內外合邪,極易加重病情,形成外寒內飲之證。

發熱,為表不解;咳嗽幹嘔,示心下有水飲。咳喘是本證的重點,為水飲射肺,肺氣失宣;幹嘔,為水飲犯胃,胃氣上逆。另外,水飲內停,正津不布則口渴;水氣下趨大腸則下利;水氣上逆則噎阻;肺氣失於肅降,膀胱失於氣化,則小便不利而小腹滿。

本證病位重點在於肌表與肺胃;病機重點在於外寒與內飲;病症重點在於發熱與咳喘。以上各種症狀的產生,皆由表寒外束、水飲內停所致,因水氣動蕩不居,或聚或散,故出現一係列或然證。故用小青龍湯解表化飲,表裏兩治。

小青龍湯由麻黃湯去杏仁加芍藥、細辛、幹薑、五味子、半夏而成。麻黃發汗解表,宣肺止咳平喘,並有利水之功;配桂枝通達衛陽,增強宣散寒邪的作用;芍藥活血利水,幹薑、細辛、半夏溫散寒飲,半夏還能和胃止嘔;五味子斂肺止咳平喘;甘草甘溫守中,調和諸藥。共奏外散表寒、內消水飲之功,為表裏兩治之方。但本方重點在於溫散寒飲,止咳平喘,對寒飲內停所致之咳喘證,不論有無表邪,均能使用。

對於本方的加減法,疑點較多,後世頗有爭議。一般可有如下理解:渴為津液不足,故去溫燥之半夏,加天花粉生津止渴;下利加蕘花,逐水止利;噎加附子溫陽散寒;小便不利,少腹滿,加茯苓滲濕利水;喘者加杏仁以降氣平喘。這些或然證的產生,主要是由於水飲所致,故都去辛散之麻黃,以免耗傷肺氣。

小青龍湯與大青龍湯均由麻黃湯加減衍化而來,都是表裏兩解之方,但小青龍湯重在溫散寒飲,以治療咳喘;而大青龍湯以發汗為主,發汗散寒兼清鬱熱而除煩。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41)

【解讀】

本條與上條都是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上條有“或渴”,本條講“發熱不渴”,說明“不渴”是外寒內飲的正局,正是小青龍湯的適應證,而“或渴”僅是變局。本條服藥後“渴者”,是發汗之後,溫化之餘,上焦津液一時不能敷布之故,所以是寒飲得化的佳兆。此雖口渴但不甚,待氣機恢複,水津四布,則口渴自除,故曰“此寒去欲解”也。

本條屬於倒裝文法,“小青龍湯主之”應接在“發熱不渴”之後,再次敘述外寒內飲的證治。“傷寒,心下有水氣”與上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之意同。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是小青龍湯的對適應證。

太陽病,外證①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