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5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裏虛,須表裏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49)
【解讀】
脈浮數者,為邪在表,當用汗法治療,即可痊愈。誤用攻下,則損傷正氣,陽氣虧虛,心無所主,而心慌跳動不安。氣虛不能充實四肢,加之表邪未解,內外困頓,故身重。陽氣不足,所以尺中脈微。此時雖表證仍在,也不可強發其汗,而應當用和表實裏之法,使表裏之氣恢複而充實,津液調和,病人自然能汗出而愈。
對於本條“須表裏實,津液自和”一句,後世有醫家解釋為不需服藥,靜待人體正氣自複,如尤在涇“尺中脈微,為裏虛不足,若更發汗,則並虛其表,裏無護衛,而散亡隨之矣。故必候其表裏氣複,津液通和,而後汗出而愈,豈可以藥強迫之哉”(《傷寒貫珠集》)。但從原文來看,病已“尺中脈微”,說明裏虛較甚,正氣難於自複,表邪亦不能自解,若非要等待自複,則有可能延誤治療時機。如及時補虛扶正,調和營衛,則有利於疾病早日康複。桂枝新加湯和小建中湯可供選擇。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50)
【解讀】
太陽傷寒表實證,脈浮緊,身疼痛,應當用麻黃湯發汗解表。“脈浮緊”應是寸關尺三部的脈象均浮緊,才是真正的太陽傷寒表實證。若尺脈遲緩,則屬內有正虛,“何以知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仲景的這一自注就是最好的說明。麻黃湯必須在氣血充盈的情況下使用,才能得汗而解。
在氣虛血少時強發其汗,不僅不能得汗,反而損傷正氣,造成不良後果。因麻黃湯畢竟為峻汗之劑,當用於表實而裏不虛者。虛人用之,每易損陽傷陰,致生它變。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51)
【解讀】
本條是以脈代證的表述法。脈浮而緊,兼見發熱、惡風寒、頭身痛、無汗,屬於傷寒表實證者,可以使用麻黃湯辛溫發汗。“可”、“宜”有斟酌選擇之意。
脈浮者未必都是病在表,病在表也不一定都用麻黃湯發汗。本條文簡意深,已含有症狀、辨證、立法、處方等內容,需要脈證合參,全麵分析,斟酌選擇。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52)
【解讀】
脈浮而數者,常見於表熱證候,但卻未必都是表熱證候。如果脈雖浮數,卻見“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者,則仍屬於太陽傷寒表實證,仍然可以用麻黃湯發汗解表。
麻黃湯證的脈象不一定都是陰陽俱緊,因人之體質有差異,感邪之輕重有區別,有時也可見浮數,這是正邪交爭的一種反映,不可就此認定為表熱或裏熱。麻黃湯證典型脈象為浮緊脈,但也可見浮數的脈象,由於脈證不甚典型,故不日“麻黃湯主之”,而日“宜麻黃湯”,言外之意,可根據病情,斟酌選擇,甚或適當加減化裁。
證之臨床,一些嚴重的風寒感冒病人,常有惡寒、發熱,脈象也比正常人略快一些,但證候卻依然是太陽傷寒表實證,仍然可以用麻黃湯治療。因此,本條須與前麵第1條、第3條、第35條原文的內容相參合,以利於作出正確判斷。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複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53)
【解讀】
自汗出的原因,為營氣和,但衛氣卻不與之協調。因為在正常情況下,營行脈中,為衛之守,衛行脈外,為營之使,二者一內一外,一陰一陽,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營衛和合,陰陽平衡,故為不病。若營衛失和,則發生病變。經常有自汗出的人,是其營氣雖和,但衛氣卻不與之協調,是營衛相離而出現了異常變化。衛氣不能固護營陰,營陰失去屏障,不能內守,故而經常有自汗出。給予桂枝湯發汗解肌,調和營衛,使營衛調和,則汗出自止。
桂枝湯與玉屏風散均能治療自汗出,但兩者的病理機製不同。前者因衛氣受病,腠理開合失司所致,後者是單純的衛陽氣虛而腠理不固。
病人髒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54)
【解讀】
病人髒腑雖然沒有什麼明顯的病變,但有時發熱、自汗出,而不能自愈。究其原因,是衛陽浮盛而發熱,營陰不能內守而自汗出。在其發熱、汗出之前,給予桂枝湯發汗解肌,調和營衛,使營衛調和,則發熱、汗出自止。
所謂“先其時發汗”,是指在發熱汗出之前的間歇時間,也就是尚未發熱汗出的時候給藥,因此時人體營衛陰陽較平衡穩定而易於調節。若正當發熱汗出之時給藥,則難以調整營衛之偏,甚至還有可能因汗出過多而傷害正氣。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55)
【解讀】
太陽傷寒表實證,應見有第1條和第3條的證候,這裏特別強調了“脈浮緊,不發汗”,既揭示風寒鬱遏、腠理閉塞嚴重,又提示未能及時治療,當汗失汗,以致表閉更甚,邪氣無從外泄,陽鬱不能伸宣,上攻於陽絡而為鼻衄。若衄後脈靜身和,邪隨衄解,則無須再用藥物治療;但本條卻是衄血不暢,惡寒、頭痛、不汗出、脈浮緊等太陽傷寒表實證依然嚴重。雖有少量衄血,但表邪未解,仍需要以麻黃湯開表發汗、宣散外邪。
本條的病機與47條基本相同,前者為邪隨衄解,而本條為衄後表邪未解,故仍需麻黃湯發汗。衄後病邪能否外解,這取決與體質強弱和邪氣輕重等多種因素,不可執一而論,仍需“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太陽病衄後不解治用麻黃湯,必須是太陽傷寒表實證仍在,且衄血量不多,病人體質壯盛,無內熱之象,方可使用。若體虛、內熱、易出血者,則絕不可孟浪冒進,以免傷及正氣。
本條應與46條、47條合參。3條均為傷寒表實證的衄血,但病因、病機、轉歸有所不同。46條是已服麻黃湯,鬱陽得藥力之助,正邪相爭激烈,傷及血絡致衄,邪隨衄解。47條是未經服藥,鬱陽欲伸,傷及血絡致衄,邪隨衄解,病即自愈。本條亦是失於發汗而致衄,但衄血之後表證未解,故仍用麻黃湯發汗解表。不難看出,對於傷寒表實證的衄血,不能一概而論,有藥後作衄,有不藥而衄,有衄後邪解,有衄後表證仍在。是否治療,應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決定。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一雲大便青,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56)
【解讀】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既有可能屬於太陽表證,亦有可能屬於陽明裏證,必須觀察全身症狀,綜合分析。
若裏熱結實,腑氣不通,胃氣不降,濁熱上攻,可有頭痛、發熱表現,並同時見有尿短色黃等裏熱征象,此從“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一句可以反推而知,對於本證的治療,應當用承氣湯攻其裏熱、泄熱通腑。腑氣通,濁氣降,裏熱去,頭痛即愈肺與大腸相表裏,若表邪鬱閉於皮毛,肺氣因之不能肅降,則大腸之氣不能通暢,大便亦不能排下。邪氣在表,頭痛有熱乃為常見症狀。既然裏無熱結,小便必然清長。本證的主要矛盾是病邪在表,治當解表發汗,可以選用桂枝湯。“宜桂枝湯”四字應接在“當須發汗”之後,此處屬於倒裝文法。
服用桂枝湯之後,有可能出現頭痛、鼻衄的反應,這是在桂枝湯中辛溫藥物的促進下,鬱遏之陽氣得以伸張,勃發於外,宣通於上,逐邪出表,同時也有可能因之導致陽絡的輕度損傷,因此出現短暫的頭痛,甚或有少量的衄血。